百草园 医书大全 中药学 网站导航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2015-02-01 20:15:06

  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石膏

  【药用】本品为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

  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

  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5.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

  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石膏(生用,清热泻火)、熟石膏、石膏(用,收敛生肌,专作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打碎,先煎。外用适量。

  【按语】1.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

  2.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沸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在临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则清宣肺热,至肺热喘咳;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总的来说,大都是取它清肺凉胃的功效。

  【方剂举例】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治阳明病发热,大烦大渴,大汗出,脉洪大。

  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怀牛膝。治热病烦热口渴,头痛,牙痛。

  寒水石

  【药用】本品为天然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咸,大寒。入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等症。

  寒水石清热泻火的功效,与石膏相类似,故常与石膏配伍,用于壮热烦渴的症候。如治暑温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可与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银花、通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可外用于风热火眼及水火烫伤。

  【处方用名】寒水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先煎。

  【方剂举例】三石汤《温病条辨》:飞滑石、寒水石、生石膏、杏仁、竹茹、金银花、白通草、金汁。治暑温邪在气分,大热烦渴、苔黄等症。

  知母

  【药用】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肾润燥。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高热烦燥、口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之症及肺热喘咳、痰黄而稠。

  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故适用于肺胃有实热的病症。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强石膏的清热泻火作用。

  2.用于阴虚发热、虚劳咳嗽及消渴等症

  知母能泻肺火而滋肾,故不仅能清实热,且可清虚热。在临床上多与黄柏同用,配入滋阴药中,如知柏地黄丸,治阴虚火旺、潮热骨蒸等症。又本品配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川贝等品,可用于肺虚燥咳;配清热生津药如天花粉、麦冬、粉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处方用名】肥知母、知母(生用,泻火之力较强)、炒知母(炒用,泻火之力稍缓和)、盐水炒知母(滋阴退虚热较佳)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泻肾火。配以黄芩,则泻肺火;配石膏,则清胃热;配黄柏,则泻肾火。

  2.知母既能清实热,又可退虚热,但它滋阴生津的功效较弱,用于阴虚内热、肺虚燥咳及消渴等症,须与滋阴药配伍,始能发挥它的作用。

  3.本品能润燥滑肠,故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方剂举例】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黄柏、地黄、丹皮、萸肉、山药、泽泻、茯苓。治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多梦遗精。

  栀子

  【药用】本品为茜草科栀子树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

  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2.用于热毒、实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肿痛和疮疡肿毒等症。

  山栀又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侧柏叶、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肿痛,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治疮疡肿毒,可与黄连、银花、连翘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常与黄柏、茵陈蒿等同用。又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有消肿活络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为民间常用的“吊筋药”,尤其适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肌肉、肌腱损伤。

  【处方用名】炒山栀、焦山栀、黑山栀(炒至外皮呈黑色,用于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生山栀(生用,清热泻火之力较强)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栀子,一名山栀,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在外感热病、表里有热之际,能起双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凉血清心热,可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妄行及热淋尿血等症。故山栀既能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至于泄热利湿,可用治黄疸,也是它的特长。

  2.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再加淡豆豉,能双解表里之热,配以黄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丹皮,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黄柏、茵陈,能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

  3.过去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山栀皮去肌表热、山栀仁清心热的用法,现在上海地区已予简化,均用整个栀子,不再分栀皮、栀仁。

  【方剂举例】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栀子、大黄、枳实、豆豉。治酒疸,心中懊或热痛。

  芦根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肺胃热,生津止渴。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高热口渴,胃热呕吐,以及肺热咳嗽、痰稠而黄等症。

  温热之邪,袭于肺络,则为肺热咳嗽、犯于胃腑,则见津少口渴;如影响胃气通降,则上逆而呕恶。芦根能清肺胃热,且有生津作用,故适用于肺胃郁热的症候。在临床应用方面,本品常配合麦冬、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配竹茹、枇杷叶以清热止呕;配瓜蒌皮、知母、浙贝以清肺止咳;配冬瓜子、生苡仁、桃仁以清肺排脓。

  【处方用名】鲜芦根、活芦根(用新鲜者,用时去节)、干芦根(晒干用,作用较逊)

  【一般用量与用法】新鲜者用一两或一尺,干者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1.芦根一药,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二个方面,既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能清胃热而生津止呕。它虽属性寒,但味甘淡而力薄,用清肺胃,只能作为辅助的药品。不过,它有一优点,即性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凡温病热恋卫、气,或热病后如有伤津口渴的证候,都可应用。

  2.苇茎汤原用芦苇的地上茎,不是芦苇的根茎,但因一般药店不备,故以芦根代替,临床使用已久,这说明苇茎和芦根的作用相同。故在农村合作医疗站中可以采集新鲜的芦根和苇茎同用,不但可节约挖掘芦根的人力,且可扩大药源。

  【方剂举例】苇茎汤《千金方》: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治肺痈发热咳嗽,痰多带血且有腥臭味。

  芦根散《圣惠方》:芦根、麦冬、瓜蒌根、甘草、竹茹。治时气口干。

  天花粉

  【药用】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酸、微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燥咳,热病伤津、口渴等症

  本品能清肺润燥,生津解渴。故临床上用于肺热燥咳,可与沙参、麦冬等配伍;用于热病伤津及消渴等症,可与麦冬、知母等配伍。

  2.用于痈肿疮疡

  本品对疮疡未溃者有消肿作用,已溃脓出不畅者有排脓作用,但均以热毒炽盛者为宜,常与连翘、蒲公英、浙贝母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天花粉、花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天花粉与芦根都能清热生津,治口渴津少,舌质正常,不必具有苔剥质绛的现象,辨症属于气分伤津,为伤阴之初起。但天花粉力量虽较芦根为弱,而生津的作用则胜过芦根,又可用于痈肿疮疡,能消肿排脓。

  【方剂举例】滋燥饮《沉氏遵生》:天花粉、天冬、麦冬、生地、白芍、秦艽治肺燥咳嗽,口燥作渴。

  鲜竹叶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火苦竹的叶片或初出的卷状嫩叶。

  【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烦燥、口渴、口舌生疮,以及小便黄赤短少、淋痛等症

  本品性味甘寒,善清心胃之热,又能淡渗利尿。治疗热病烦燥、胃热口渴,或口舌生疮等症,常与石膏、芦根等同用;治疗小便黄赤短少、淋痛等症,常与木通、甘草同用。

  【处方用名】竹叶、鲜竹叶(采新鲜者应用,用于清热利尿)、竹叶卷心(用初出的卷状嫩叶,用于清心除烦)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石膏、半夏、人参、麦冬、甘草、粳米。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淡竹叶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淡竹叶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湿热黄疸等症

  淡竹叶上能清心火而除烦,下能利小便而渗湿。用于清心,可与黄连、生地、木通、甘草等配伍;用于渗利湿热,可与滑石、茵陈、通草等同用。

  【处方用名】淡竹叶(洗净,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淡竹叶一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它不是淡竹或苦竹的叶(鲜竹叶),而是另一种草本植物“淡竹叶”的叶。由此可知,在明代以前一些常用的有竹叶等药所组成的方剂,它所用的竹叶,都是鲜竹叶,不是淡竹叶。

  2.鲜竹叶与淡竹叶两药都能清心除烦、利小便,但鲜竹叶清心热的效果较好,且能凉胃,又能用治上焦风热;淡竹叶的利尿作用较好,以渗湿泄热见长。

  3.现在一般药店中大都不备鲜竹叶,如处方只写竹叶,都配淡竹叶。如需用鲜竹叶,必须临时采集。

  4.淡竹叶的根,据文献记载,能破血堕胎,有待研究。

  夏枯草

  【药用】本品文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序及果穗。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入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

  【临床应用】1.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珠疼痛;头痛、晕眩等症。

  夏枯草能清泄肝火,为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头痛、头晕的要药,常配菊花、石决明等同用;如肝虚目珠疼痛,至夜尤剧,可与当归、白芍等配合应用。

  2.用于瘰历痰核

  瘰历痰核,多由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痰火结郁而成。夏枯草能清肝火、散郁结,为治疗瘰历结核属于痰火者一味常用药物,长期服用有一定效果,临床常配合玄参、贝母、连翘、牡蛎、昆布等同用。

  【处方用名】夏枯草(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夏枯草为清肝火、散郁结的要药,它所主治的大多是肝经的病症。

  2.本品配以菊花、决明子,可清肝明目,治目赤肿痛、配以石决明、钩藤,可平降肝阳,治头痛、头晕;配以玄参、贝母、牡蛎等品,可软坚散结,治瘰历结核。

  3.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于肿瘤。

  【方剂举例】夏枯草膏《医宗金鉴》:夏枯草、当归、白芍、玄参、乌药、浙贝、僵蚕、昆布、陈皮、桔梗、抚芎、甘草、香附、红花。治肝燥血旺,瘰历坚硬。

  鸭跖草

  【药用】本品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寒。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或咽喉肿痛,以及痈肿疮疡等症。

  本品性味甘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凡外感发热,或热性病发热不退,可单味应用;也可配合解表药或清热药同用。对于咽喉红肿疼痛,可配伍蒲公英、乌蔹梅或土牛膝、大青叶等同用。用治痈肿疮疡,可配地丁草、蒲公英、野菊花等药同用。

  2.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或湿入下注膀胱、小便淋沥涩痛等症。

  本品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凡风水浮肿、小便不利,可配伍浮萍、芫荽等药同用;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涩痛,可配伍凤尾草、萹蓄、蒲公英等同用。

  此外,还可应用于蛇毒咬伤,一方面煎汤内服,一方面用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

  【处方用名】鸭跖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鸭跖草一药,长于清热,又能利尿。经临床实践体会,煎服本品后,能使高热渐退,尿量增加,但停药后又见体温升高现象。故如单用本品,似嫌解毒作用不强,在临床使用时宜与其它清热解毒药配伍。

  2.鸭跖草与淡竹叶都能清热利尿,功效相似,但鸭跖草的作用较强。

  西瓜皮

  【药用】本品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外皮。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暑,泻热除烦。

  【临床应用】用于暑热烦渴,小便不利等症。

  本品味甘性凉,善清暑热,能解烦渴,故适用于暑热烦渴、小便短赤等症;而对秋冬之际,气候干燥,咽喉肿痛,或口舌生疮等症,也可应用,有泻火泄热之效。

  【处方用名】西瓜皮、西瓜翠衣(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清络饮《温病条辨》: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皮、鲜竹叶心。治暑温汗后头胀。

  荷叶

  【药用】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叶片。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肝、脾、胃经。

  【功效】解暑清热,升发清阳。

  【临床应用】1.用于感受暑热、头胀胸闷、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本品味苦性平,其气清芳,新鲜者善清夏季之暑邪,临床常与鲜藿香、鲜佩兰、西瓜翠衣等配伍应用。

  2.用于夏季暑热泄泻等症。

  荷叶既能清热解暑,又能升发脾阳,对暑热泄泻,常与白朮、扁豆等配伍应用。此外,对脾虚气陷,大便泄泻者,也可加入补脾胃药中同用。

  另本品又可用于各种出血症。

  【处方用名】荷叶、干荷叶(干者,生用,生清阳)、鲜荷叶(用新鲜者,解暑热)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角(即全叶的四分之一),煎服。

  【附药】1.荷梗:本品即荷叶的叶柄。性味与荷叶相同。能通气宽胸,多用于夏季感受暑湿、胸闷不畅等症。一般用量一至二尺,煎服。

  2.荷蒂:荷蒂为荷叶中央近梗处剪下的叶片。性味苦平。功能和胃安胎,止血止带。可用于胎动不安及崩漏带下等症。此外,有升举之功,又可用于清气下陷之久泻脱肛等症。一般用量为四只至十只,煎服。

  【方剂举例】清震汤《活法机要》:荷叶、升麻、苍朮。治雷头风、头痛、头胀、舌苔滑腻。(雷头风:病名,多由风邪外袭,或痰热生风所致。其症头面起核块肿痛,或憎寒壮热,或头痛,头中如雷鸣。)

  荷叶散《证治准绳》:荷叶、鬼箭羽、桃仁、刘寄奴、蒲黄。治产后恶露不下,腹痛闷胀。

  莲子心

  【药用】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子实中清嫩胚芽。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经。

  【功效】清心热。

  【临床应用】用于温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及心火亢盛、烦燥不安等症。

  本品苦寒,有清心泻火之功,故对温热病的高热、神昏谵语及心火亢盛、烦燥不安等症,常与元参、麦冬等配合应用。

  此外,近年来临床上本品又用于治疗高血压。

  【处方用名】青莲心(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煎服。

  【方剂举例】清心汤(原名清宫汤)《温病条辨》: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玄参、麦冬。治温热病,发热神昏。

上一章
目录
第一章 中草药的采集与炮制
第一节 中草药的采集与贮藏
第二节 中草药的炮制
第二章 中草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五味
第二节 归经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三章 中草药的应用
第一节 配伍
第二节 用量
第三节 服用法
第四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第三节 解表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四节 具有解表功效的其它药物
第五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 清肝明目药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第五节 清热燥湿药
第六节 清虚热药
第七节 清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八节 其它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
第六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第二节 润下药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第四节 泻下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五节 其它具有泻下功效的药物
第七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利水渗湿药
第二节 利水渗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利水渗湿作用的药物
第八章 化湿药
第一节 化湿药
第二节 化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化湿功效的药物
第九章 祛风湿药
第一节 祛风湿药
第二节 祛风湿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十章 理气药
第一节 理气药
第二节 理气药应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 活血祛瘀药
第一节 活血祛瘀药
第二节 活血祛瘀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活血祛瘀功效的药物
第十二章 止血药
第一节 止血药
第二节 止血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止血的药物
第十三章 消食药
第一节 消食药
第二节 消食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消食功效的药物
第十四章 驱虫药
第一节 驱虫药
第二节 驱虫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驱虫功效的药物
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第四节 化痰止咳平喘要注意事项
第五节 其它具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药物
第十六章 祛寒药
第一节 祛寒药
第二节 祛寒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祛寒功效的药物
第十七章 开窍药
第一节 开窍药
第二节 开窍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它具有开窍功效的药物
第十八章 平肝息风药
第一节 平肝息风药
第二节 平肝息风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十九章 安神药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第三节 安神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四节 其它具有安神功效的药物
第二十章 补虚药
第一节 补气药
第二节 助阳药
第三节 养血药
第四节 滋阴药
第五节 补虚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六节 其它具有补虚药功效的药物
第二十一章 收敛药
第一节 收敛药
第二节 其它具有收涩安神的药物
第二十二章 其它药
第一节 其他药
[附] 具有肾毒性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