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症状大全 > 高血压
高血压

高血压

部位

胸部

相关疾病

冠心病,钠过多,高血压脑病,扩张型心肌病,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血卟啉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硬皮病,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相关检查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醛固酮(ALD,ALS),血清皮质醇(FC),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二醇(E2),胎盘泌乳素(PL),乳酸(LA),脑脊液氯化物,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它是目前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 年增长,我国是从1959年开始对高血压进行普查防治工作的,当时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1%;到1979-1980年第二次高血压抽样调查时,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包括临界高血压)已增加到7.73%;1990-1991年第三次次全国高血压普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在十年间又有显著增长,估计当时全国至少有6000万高血压患者。另据最新统计资料,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已上升到11.68%,尤其高血压继发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目前仍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高血压联盟(WHO/ISH)建议的血压判断标准:①正常成人血压:SBP≥17.3 kpa(130 mmHg),DBP≤ 11.3 kPa(85 mmHg);②正常成人高血压值:SBP17.3-18.5 kPa(130-139mmHg),DBP 11.3 ~ 11.9 kPa(85 ~ 89 mmHg);③成人高血压:SBP ≥ 18.6 kPa(140 mmHg),DBP≥12 kPa(90 mmHg)。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正常血压与高血压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值界限,血压对人体健康也是一个连续的阶梯式影响,尤其近年在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血压值在16.9/ 10.7 kpa (130/80mmHg)以上时,患者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随血压增高而显著增加,故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取消临界高血压的概念,而将高血压的标准定为 18.6/12 kPa (140/90 mmHg),便于对轻型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和控制。

高血压一方面可以是不同原因和疾病所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另一方面它又可作为原因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根据引血压升高的原因不同,目前把高血压分为两类:①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 占高血压的95%,病因不明,目前临床仅能通过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延缓或减轻靶器官的损害。②继发性高血压(症状性高血压): 占高血压的5%,其血压升高仅仅是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一旦原发病被控制,高血压可望得到根治。

  • 病因
  • 预防
  • 检查
  • 鉴别

机理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的封闭运输系统,由心脏的节律性收缩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根据血管的不同功能,目前常将其分为如下六种:①弹性贮器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及其邻近的大动脉,其特点是管腔大,管壁弹性好,可以通过其弹性扩张和回缩使心脏间断的排血变为相对平稳而连续的血流;② 阻力血管:包括终末动脉、微动脉及微静脉,由于其管腔小,管壁平滑肌丰富,可以通过其收缩和舒张改变周围血管阻力,成为决定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③括约型血管:指微动脉与毛细血管间的一段,其启闭决定着毛细血管中是否有血流通过;④交换血管:指毛细血管,为血液与组织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⑤容量血管:主要指静脉,其管壁簿,管腔大,可以容纳较多的血液;③短路血管(动--静脉吻合支人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交通血管。

血压即血液作用于血管壁的侧压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姐在无。心脏搏动情况下,血液。均匀充盈于循环系统各部位所产生的静态压力,正常人约为0.8 kPa (6mmHg)是形成血压的基础,心脏的排血和周围血管阻力是形成血压的必要条件。心室收缩燃血)时产生的对血管壁的最大压力称收缩压(SBP),心室舒张后产生的最低压力为舒张压(DBP),两者之差称脉 压。动脉平均压是保证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重要参数,主动脉平均血压=( SBP+DBP)/2,而外周动脉(如肱动脉、股动脉)平均血压= SBP/3+ZDBP/3。

(一)血压调控机制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有一套完整的血压调控机制,通过调节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来维持动脉血压的稳定,神经冲动和体液因素是完成血压调控的主要因素。目前根据血压调节起效的快慢和维持时间长短,将血压的调控机制分为三类。

1、血压的短期调控机制——神经调节即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变化来调节血管的舒缩(周围阻力)与心脏功能,其特点是起效快(可短至几秒钟)、调节能力强,但作用时间短。其过程主要包括压力感受器反射、化学感受器反射和中枢缺血反应。

①压力感受器反射:通过压力感受器(位于颈胸部各大动脉壁,尤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感受主动脉及其周围大血管腔内压力变化(尤其处于快速变动中的血压),其传入冲动反馈性调节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引起血压的反向变化。该反射在血压的短时调节中最为重要,由于它既可以对抗血压升高,又能阻止血压降低,故又称之为缓冲反射。

②化学感受器反射:它是通过位于颈两侧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血管腔内血流(接受血中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刺激),将冲动通过第IX、X对脑神经传人延髓,调节呼吸循环中枢功能。该反射对呼吸的调节比较有效,而对血压的调节能力有限,并且只对过低的血压(<10.6 kpa)才有调节作用。

③中枢缺血反应:这是近年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血压调控机制,其主要内容是当血压下降至头部供血不足时,血管运动中枢本身便被激活,激活的直接原因是脑细胞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普酸等)的堆积。

2、血压的中期调控机制——跨毛细血管容量转移与牵张所致的血管扩张 前者是指当动脉血压升高时,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通过毛细血管壁滤过到组织间隙的血浆量增多,循环血量减少,血压四降,反之亦然。后者是指血管(尤其容量血管)随血容量增加、压力升高而管腔反射性扩张的反应;反之也可通过容量血管收缩来代偿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血压下降。

3、血压的长期调节——肾脏对循环血量的调节 肾脏可以通过水的排出维持血容量的平衡,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起着关键作用。当钠盐摄人增加时,体液量增多,血压升高,抑制 RAAS活性,使肾脏对水盐的排泄增多,血压恢复正常;当钠盐摄人减少时也会发生上述相反的变化。

从上述三种人体血压调控机制来看,神经因素和体液因素的协调配合是维持人体正常血压的重要因素,一旦某一环节发生障碍便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二)高血压的发病因素

目前认为高血压的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神经因素

交感神经在高血压的短期调节中起主导作用,但对血压的长期调节也有作用。高血压的主要特征是总外周阻力增加,在这一过程中交感神经起到了什么作用?目前研究认为交感神经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但在高血压的维持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的原因目前认为与下列外因素有关:①中枢缺血反应;②高盐饮食使下丘脑前部对下丘脑加压区的抑制作用减弱,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高;③应激刺激的反应:如长期紧张、忧郁等情绪反应均可作用于血管运动中枢,引起交感神经反应性增强。

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后主要通过下列机制引起血压的升高:①兴奋心脏B1受体,增加心排量;②兴奋周围血管a受体,增加周围血管阻力;③通过收缩肾脏小动脉,减少肾血流,激活RAAS;④通过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压。

2、体液因素

(1)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RAS由一系列肽类激素及其相应的酶组成,它对调节人体血压、水分、电解质和保持容量内环境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其中尤以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作用最显著,它是目前已知内源性升压物质中作用最强的激素。最近的研究发现,RAS不仅存在于血循环中(循环RAS),在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如肾脏、肾上腺、心脏、血管壁、脑等)也有RAS(组织RAS)。进一步的研究还证实,在高血压的发病中高肾素型高血压与循环见格活性升高有关,而正常肾素与低肾素型高血压除与醛固酮增加、水钠储留有关外,组织RAS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年在临床应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不仅对高肾素型有效而且对低肾素型高血压治疗也有效的事实也证实了上述理论。当然,循环RAS与组织RAS的关系相当复杂,它们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还有许多并未搞清,有待今后的研究。

(2)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血循环中正常浓度的胰岛素引起的生物效应低于正常的一种现象。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很多,包括受体前缺陷(如胰岛素分子结构异常。胰岛素原转变为胰岛素不完全、血循环中胰岛素持抗物的存在等)、受体水平缺陷(如胰岛素受体数减少、受体亲和力减低等)和受体后缺陷(如肥胖、糖尿病尿毒症等人近年发现高血压(尤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胰岛素抵抗的现象很普遍,并且发现胰岛素抵抗在血压持续升高之前或高血压早期就已存在,临界高血压患者的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血压者,从而推断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发病有一定关系,但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3)心钠素(ANP):ANP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贮存和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它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舒张血管、降低血压、对抗RAS和加压素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常伴有ANP反应的降低,这可能与高血压长期刺激ANP释放增加继发的ANP受体下调(ANP受体数量减少和对ANP的亲和力降低)有关。

( 4 )内皮素(ET):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血管活性多肽,对心血管、肺、肾、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功能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ET可引起动脉、静脉及微血管强烈而持久的收缩,此作用不依赖于内皮细胞的存在,也不受 a 及p受体阻滞剂的影响,但可被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所逆转;ET还可加强心肌收缩力;通过收缩肾动脉降低肾血流,激活RAAS。上述ET缩血管、正性肌力、肾效应和激活RAAS是其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 5 ) 加压素(VP):VP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的一种神经肽,因其具有抗利尿作用,故又称为抗利尿激素。此外VP对维持正常血压的稳态和血管紧张性也有一定作用,近年研究表明,VP主要是通过对心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来调节血压的,高血压(尤其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往往有血浆VP浓度的升高。

3、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重要的调节血管张力和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内皮细胞可以生成一些血管舒张因子如前列环素(PGI2)、内皮舒张因子(EDRF)等,也能生成若干收缩因子如上述的 ET、Aug II、血栓素 A2(TXA2)等。在生理条件下两类因子相互作用,但舒张因子稍占优势,从而抑制血管过度收缩及血小板激活,对循环具有保护作用。在衰老或一些疾病状态时,收缩因子的作用增强(收缩因子释放增多,同时血管对收缩因子的反应性也增强),导致周围血管阻力升高,引起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

4、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59%有家族史;单卵双生的血压水平较双卵双生间更接近;收养的子女与其养父母及异胞兄妹间的血压无相关性;父母血压正常者其子女高血压的患病率是3.l%,双亲之一患高血压者,其子女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8.3%,双亲均患高血压者子女患病率可达45.5%。由此可见,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占有重要地拉,但具体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目前尚未确定,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即遗传的是高血压素质,环境影响是发生高血压的必要条件。根据目前研究,高血压病的遗传缺陷主要表现在细胞膜阳离子(Na+ 、K+、Ca2+)转运缺陷、交感神经及其介质代谢缺陷、肾脏及其分泌的相关因子障碍和血小板遗传性缺陷等几个方面。

5、其他

如原癌基因表达门起心肌和血管壁增厚人免疫功能紊乱、口服避孕药(通过激活RAAS增加血容量人老年大动脉硬化(可引起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等。

总之,高血压的发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涉及神经、体液、内皮细胞功能、遗传缺陷等许多方面,最潮过三个途径引起血压升高:

①外周血管以增加(阻力血管收缩)一引起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

②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引起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

③血容量增加或血液效稠度增高。

一、合理膳食

参考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可概括为两句话:即一、二、三、四、五和红、黄、绿、白、黑。

一是指每日1袋牛奶。我国成年人每日需摄钙800mg,但我国膳食普遍缺钙,一般每日摄入量为500mg左右。每袋牛奶237ml,含钙约280mg,且较易吸收,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质,并有轻度降血胆固醇作用。

二是指每日250g左右碳水化合物,相当于主食300g,此量宜因人而异。可少至150g,多至500g。通过调控主食,可调控血糖、血脂及体重。

三是指每日3份高蛋白食品,这是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不可忽视,也可增至4份。这样相当于每公斤体重蛋白质1~1.5g。每份高蛋白食品相当于以下任意一种:50g瘦肉、100g豆腐、一个大蛋、25g黄豆、100g鱼虾或鸡。人体无蛋白仓库,过多蛋白食品不仅不能被贮存,对肠道、肾脏、代谢均有害无益。

四是指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单吃粗粮或单吃细粮营养素均不够全面,粗细粮搭配有明显蛋白质互补作用,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粗粮的纤维素有助于降血脂,预防糖尿病结肠癌乳腺癌。过多甜食会促成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虽然人群中敏感者只占1/3,其余的人摄盐多少对血压影响不大,但总的来说,盐过多不利健康。在烹调中可用或糖代盐。三四五顿指总量控制,少量多餐。有利防治糖尿病、减肥、降血脂。在每日摄入量不变情况下,早中餐所占比例大,有利于降血脂,减体重。晚餐所占比例大则相反。少量多餐可使血糖波动幅度及胰岛素分泌幅度变化趋缓。

五是指每日500g蔬菜及水果。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进食400g蔬菜及100g水果。新鲜蔬菜、水果除补充维生素、纤维素、微量元素外,业已证明尚有重要的防癌作用。 红指红葡萄酒。每日50~100ml红葡萄酒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轻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白葡萄酒、米酒、绍兴酒可能效果稍差。啤酒不宜超过300ml,白酒不超过25ml。WHO已把少量饮酒有利健康的观点改为:酒,越少越好。

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南瓜玉米、西红柿。这类蔬菜和绿叶蔬菜富含胡萝卜素,能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在儿童会因免疫力低而易发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在成人,可能与癌症发病有关。

绿是指绿茶。绿茶含有茶多酚最多,有较强的抗氧自由基、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防癌作用。

白指燕麦粉及燕麦片。据北京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与中国农科院协作研究证实,每日50g燕麦片煮粥,能使血胆固醇平均下降39mg,甘油三酯下降76mg,在糖尿病患者中,效果尤其明显。

黑指黑木耳。1983年美国明尼苏达心脏科医师偶然发现黑木耳的显著抗凝作用后,黑木耳便风行全球。每日10~15g即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胆固醇作用。经北京心肺中心证实,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小量阿司匹林相当。

二、适量运动

一般中老年人不提倡举重、角斗、百米赛这种无氧代谢运动,而以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特征的有氧代谢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楼、登山、球类、健身操等为好,各人随意选择。通常掌握“三、五、七”的运动是很安全的。

“三”指每天步行的3km,时间在30分钟以上;

“五”指每周要运动5次以上,只有规律性运动才能有效果。

“七”指运动后心率加年龄约为170,这样的运动量属中等度。

比如5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20次/分,6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10次/分,这样能保持有氧代谢。若身体素质好,有运动基础,则可到190左右;身体差的,年龄加心率到150左右即可,不然会产生无氧代谢,导致不良影响或意外。

三、戒烟限酒

北京莫尼卡方案的一项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吸烟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旧因危险系数为43.3%。同时发现吸烟对心肌梗塞的危害与吸烟指数(吸烟包数/日×吸烟年限)的平方成正比,吸烟量大1倍,危害为4倍,吸烟量大2倍,危害达9倍。同理,当吸烟量少于5支/日时,吸烟的相对危险度已很低,因此如吸烟者不能彻底戒烟,可劝其减少吸烟量至每日5支以下。酒与烟不同,酒对心血管有双向作用,已如上述。

四、心理平衡

许多研究表明:所有保健措施中,心理平衡是最关键的一项。保持良好的快乐心境几乎可以拮抗其他所有的内外不利因素。神经免疫学研究指出,良好的心境使机体免疫机能处于最佳状态,对抵抗病毒、细菌及肿瘤都至关重要。

心血管保健除上述四项内容外,还要注意“3个半分钟”和“3个半小时”。由于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夜间突然起床时常伴有一过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并与心脏意外密切相关,因此有人提出“3个半分钟”即夜间醒来静卧半分钟,再坐起半分钟,再双下肢下垂床沿半分钟,然后下地活动,就无心肌缺血危险。“3个半小时”指每天上午步行半小时,晚餐后步行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有研究表明,人体24小时血压呈双峰一谷,中午午睡能使波谷更深更宽,有助缓解心脏及血管压力。临床研究指出,有午睡30分钟以上习惯者,冠心病死亡率降低30%。总之,一级预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因素间有交互作用和影响,应根据各人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综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高血压病的确定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①确定高血压的存在;②是否继发性高血压;③确定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并分期。

一、确定高血压的存在

由于影响血压的因素很多,一次测量血压升高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并不一定能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因此确定高血压的存在应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1、血压测量的准确性 血压测量的准确性不仅决定于测量方法是否正确,还要求尽量避免一些生理因素格活动、寒冷、精神紧张或饮茶咖啡等)的影响,因此测量血压时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①测量前应先让患者安静休息片刻;②患者坐位或平卧位测量均可,但被检手臂应放于与右心房同一水平,坐位者最好有靠背,手臂要有支撑;③气袖展平后缚于上臂,气袖下缘要距肘窝 2-3cm;④听诊器胸件要放于淑脑动脉上,不要接触气袖;⑤放气速度以2mm/s为宜,不可过快;⑤一般以右上肢为准,连测2-3次,取其最低值;①过度肥胖者可将气袖置于前臂(气袖中心距尺骨鹰嘴 13 cm人在挠动脉上触诊或听诊测压。

2、血压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因偶测血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故为了能够反映患者真实的血压水平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①分别测量2—3次非同日血压,均超过正常才可确定高血压的存在;②由于血压的自然波动较大(正常人或高血压者常有两个高峰,即上午8-10点和下午4-6点,0点时血压最低人因此比较前后两次血压高度时应注意测量血压的时间尽量相对固定,动态血压测定较偶测血压对诊断更有意义;③原已确定高血压(尤其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不管服药与否,偶测血压不高不能否定高血压的存在;④虽然“诊所血压”或“白大衣现象”主要与精神紧张有关,但有研究报道,单纯“诊所血压”升高者将来发展为高血压病的机会比正常人要高5-8倍,因此对这类患者加强管理和监测很有必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绝大多数高血压(尤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少数人表现有头痛、头晕、失眠、心修等非特异性症状,况且症状的有无或轻重与血压高度并不总是平行的,故普及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尤其强调中年以上患者定期测量血压,对早期发现高血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寻找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

虽然继发性高血压在临床比较少见,但若能发现并给予相应处理,高血压可望得到根治,免去患者终身服药的烦恼,但寻找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又是临床诊断工作中最困难的一步,这不仅因为它是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基础,而且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相当复杂,参见表5-6-1上至头颅伯颅脑外伤、脑瘤人丁至盆腔(异位嗜铬细胞瘤人外自皮肤(严重烧伤),内至各主要脏器病变,另外还有医源性(如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儿茶酚胺类药物等)、职业性(如酒精中毒铅中毒)等,涉及内、外、妇多个学科的许多专业。因此要求医生在诊断时尽可能做到系统全面和仔细认真,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不可能遇到高血压就从头到脚、从内到外的普查一遍,这样反会使思路混杂,甚至忽略掉真正的高血压原因,因此既要思路开阔,又要突出重点,一般做法是在首先掌握患者详细病史和全面查体资料的基础上,从最简单的检查(如尿常规、心电图、眼底检查、肾及肾上腺B超)中发现疾病的线索,然后再按照先简易、后复杂,先无创、后有创的顺序有重点的进行一些特殊检查,以明确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

一般临床高血压患者伴有如下表现之一时,应考虑有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①发生于青年人(小于30岁)的高血压;②高血压伴有明显泌尿系统疾病征象怕水肿、大量蛋白尿血尿脓尿、夜尿增多等;③高血压伴有内分泌障碍者(如肥胖、消瘦、发作性软瘫、巨人症等);④血压突升突降,血压升高时伴有明显心民头晕、苍白、出汗等表现者;⑤高血压伴有腹部或腰背部血管杂音者;○6发生于妊娠中后期的高血压;○7年轻人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周围血管征者。临床具体分析时应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病史和查体 详细的病史对鉴别十分重要,一般来讲,中年(4O岁左右)发病、病史漫长、病情进展缓慢并呈良性经过(少或无并发症)者多属原发性高血压;相反,年轻(<30岁)或老年(>50岁)发病,病史较短、病情进展迅速、较早出现肾脏损害者多为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中的急进型患者除外人 由于肾及肾上腺(包括皮质和髓质)性高血压在临床上几乎占了继发性高血压的绝大部分,所以应重点询问泌尿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紊乱的症状:①发病年龄轻,反复出现水肿、蛋白尿、血尿并较早出现肾功能损害者肾炎可能性大,合并贫血者说明肾炎已进人慢性阶段或已发生了肾功能不全;②育龄妇女,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腰痛、乏力等症状伴高血压者可能为慢性肾盂肾炎;③多年糖尿病史,近期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者符合糖尿病肾病表现;④高血压伴有明显关节肿痛、皮肤损害、肾损害(血尿、蛋白尿)者应想到风湿性疾病损害肾脏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⑤满月脸、皮肤紫纹、向心性肥胖、眉发浓密、皮肤痤疮伴有轻度高血压是库欣综合征的特征;③高血压、低血钾、夜尿增多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①若患者血压突升突降,升压时伴心悸、头晕、脸色苍白者应注意有无嗜铬细胞瘤;③老年人出现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大动脉硬化的表现;②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宽伴有主动脉瓣区杂音者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特征;④妊娠的周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联症者很容易想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应用儿茶酚胺类、皮质激素类或中枢剂后出现的高血压称为药物性或医源性高血压。

体格检查除了注意患者体态、身高、胖瘦。面容外,尚应注意患者肾区有无包块、脐上区有无血管杂音,对特殊病人还要分别测量左右上肢、甚至下肢血压,以排除多发性大动脉炎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可能。

2、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高血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是针对常见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如用于肾性高血压的尿常规、尿细菌培养、肾功能测定、肾及肾动脉的超声威CT检查;用于内分泌性高血压的肾上质、髓质激素测定、T3L测定、血电解质测定、肾上腺B超、CT、核磁共振检查等。另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眼底检查目前也已成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这不仅有利于发现一些继发性高血压的线索,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些检查确定患者靶器官受累的程度,便于高血压的临床州。

(1)尿常规:尿常规是高血压实验室检查中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一项,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尿中红白细胞增多且蛋白阳性者肾炎可能性大;尿中白细胞(尤其脓球)增多为主者提示肾脏感染性疾病@肾盂肾炎肾结核等);无痛性血尿是肾脏肿瘤的特征;尿相对密度低而固定者是晚期肾脏损害性疾病所致肾功能不全的表现之一;尿糖阳性是发现或确诊糖尿病的有力证据。

(2)尿细菌培养:对疑诊肾盂肾炎的患者反复尿细菌培养(包括高渗培养人不仅对确定致病菌的性质、选择有效的抗菌素有帮助,而且对了解病情转归也很有意义。

(3)血液生化及放射性核素检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血钾偏低、血中醛固酮浓度升高,而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则往往偏低;柯兴综合征时血浆皮质醇升高,尿中皮质醇代谢产物(17-羟皮质类固醇)也相应升高;嗜铬细胞瘤患者发作时血中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显著升高,发作后24h内尿VMA(香草基仁酸)测定也为阳性;血肌配和尿素氮测定对判断肾功能受损程度有帮助;另外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检查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测定对判定肾素瘤或高肾素型高血压也有帮助引动销素冲压素等的测定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

(4)肾功能检查:除了上述尿素氮和肌配测定外,肌配清除率的降低反映肾小球功能的减退;酚红排泄试验是测定近端肾小管功能最好的方法;浓缩稀释试验帮助了解远端肾小球功能;血尿民微球蛋白测定的异常可以较早的反映肾脏功能(包括肾小球或肾小管功能)损害。

(5)肾脏及肾上腺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主要用于观察肾血管X静脉肾孟造影、肾动脉造影、肾及肾上腺CT、MRI等。这些影像学检查对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有很大帮助。

(6)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有无低血钾、心肌缺血、心室肥大等。

(7)超声心动图:可以帮助了解患者心室壁厚度、心腔大小、心脏瓣膜结构以及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

三、确立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与分期(或分度)

经过上述系统检查如能发现高血压的确切病因,则可成立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否则确立原发性高血压诊断,也即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必须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确立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之后,还应按下述标准确定分期与分度。

1、按靶器官受累程度一般将高血压病分为三期:

第一期:有高血压,但临床无心、脑、肾方面表现。

第二期:有高血压,并有下列表现之一者;①左心室肥厚(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证实h②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③蛋白尿或血肌配浓度轻度增高。

第三期:有高血压,并有下列表现之一者:①脑出血高血压脑病;②心力衰竭;③肾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出,可有乳头水肿。

2、按舒张压水平一般将高血压病分为三度:

轻度:11.7—13.5 kPa(90—104 mmHg)
中度:13.65—14.8 kPa(105—114 mmHg)
重度:> 14.95kPa(115 mmHg)

四、高血压急症

所谓高血压急症是指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升高的临床状态,主要包括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三种。

(1)恶性高血压:指部分(3%-4%)中、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明显升高,DBP持续高于16.9 kPa(130 mmHg)并伴有眼底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和肾功能不全,心、脑也可有功能障碍。病理改变以细小动脉壁的纤维素样坏死或增殖性硬化为主(肾小动脉变化最明显)发生机理尚不清楚。

(2)高血压危象:指高血压患者血压在短时间内迅速而显著升高(SBP可高达33.8 kPa或260 mmHg ,DBP常在15.6kPa或120 mmHg以上),并伴有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恶心、视力模糊等征象。此类患者临床应注意与嗜铬细胞瘤鉴别。

(3)高血压脑病:指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突然升高的同时伴有明显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严重头痛、呕吐、神志改变等,但一般无肢体活动障碍,据此可与脑血管病(尤其脑出血)鉴别。

一、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本病与食摄人较多、肥胖、某些营养成分缺乏、遗传、职业、环境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本病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随年龄增高有增多趋势,女性发病率在绝经期前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则高于男性。

高血压病临床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偶于体检时被发现,少数可有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但症状的有无或程度与血压水平并不一定成正比,严重时可继发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见前述)晚期常并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甚至出现脑出血心力衰竭尿毒症等。临床诊断有于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二、继发性高血压

(一)肾性高血压

1、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急性肾炎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及某些病毒感染也可引起本病,其临床特征是:①儿童发病多见;②发病前l-3周可有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史;③常以少尿(<500ml/24 h)和肉眼血尿起病,尿液可呈洗肉水样(碱性尿时)或酱油样(酸性尿时);④水肿很常见,轻者表现为晨起眼睑水肿,重时可波及全身;⑤多数伴有高血压,并常为一过性(1一2周);中等度(<21.3/3.3 kPa或1 60/60/100 mmHg)升高,当尿量增多时,血压即开始下降L若血压持续1-2周不降或孤P>26.7kPa(200 mmHg)则提示病情严重,少数患儿血压急骤上升还可导致心力衰竭或高血压脑病。急性肾炎产生高血压的原因主要与体内水钠储留和肾素分泌增多有关。⑤尿液检查以红细胞增多和轻、中度蛋白尿为特征,也可有白细胞增多和颗粒管型。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升高;○7血清补体C3下降,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阳性;③病程自限(4-8周)大多数预后良好。

本病在临床上应注意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IgA肾病、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等鉴别。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多见于青壮年患者,过去常有反复水肿或蛋白尿病史,本次症状常出现于前驱感染后1周内,血压升高明显且持续而稳定,常伴有血清清蛋白降低、贫血和明显肾功能(尤其肾小球功能)损害等表现;以肾病虽也常于链球菌感染后发病,并有血尿或蛋白尿表现,但其潜伏期短(感染后数小时至数天发病人血清以升高,补体C3正常,鉴别有困难者有赖于肾组织活检;急进性肾炎起病与急性肾炎很相似,但前者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常在数日内出现尿毒症表现,血压升高也比较明显,治疗反应差。

2、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也是临床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原因。其发病仅少数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有关,绝大多数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迁延发展的结果。患者常表现为程度不等的高血压、水肿、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损害(肾炎综合征表现)少数患者病情隐匿,一经发现即有肾脏萎缩和尿毒症表现。慢性肾炎引起的血压升高常为持续性,且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眼底检查也可有视网膜小动脉迂曲、痉挛、动静脉交叉压迫甚至出血、渗出等表现,临床应注意与晚期高血压病所致的肾脏损害相鉴别广慢性肾炎(尤其高血压型)患者发病年龄轻(常小于40岁);肾炎综合征表现明显,且水肿、蛋白尿、血尿同时或早于高血压出现;肾功能损害发生早并常以肾小球功能损害为主;心脏增大不明显;晚期常有贫血表现等。高血压病患者起病年龄较大(常在40岁以后);高血压发生在尿液改变之前多年;血压升高显著;肾功能损害出现的较晚且早期常以肾小管功能损害@夜尿增多)为主;心脏增大明显;而无贫血表现(晚期并发尿毒症者除外)。

3、以肾病 以肾病是以以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着于肾小球系膜区为特征的慢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常以单纯性血尿为主要表现,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男性为主。多数患者起病前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但潜伏期较短(数小时至数日人常表现为突然起病的血尿(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人少数可有肾炎综合征(高血压、水肿。蛋白尿。血尿和肾功能损害)表现或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低清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表现。病情可以反复,但多数预后良好。临床诊断须靠肾活检后免疫病理检查。

4、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肾脏间质一小管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病因包括感染、药物过敏、毒物损害(化学品或重金属中毒)、免疫损害、物理损害怕放射性肾炎L血循环障碍等。临床分急、慢两型,急性患者常见于药物过敏后,表现为畏寒、发热、皮疹、少尿、蛋白尿、尿红白细胞增多等,除少数合并急性肾衰竭者外,一般很少引起高血压。慢性患者症状隐匿,患者可长期无不适感觉,但尿常规检查有红白细胞增多和蛋白阳性,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高血压、贫血及夜尿增多。尿相对密度下降等肾小管功能损害表现。X线或超声检查患者双肾体积缩小,表面不平。本症应注意与肾盂肾炎鉴别,肾盂肾炎时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以白细胞或脓球增多为主,尿细菌培养可以发现病原菌,抗生素治疗有效。但临床间质性肾炎和肾盂肾炎可合并存在。

5、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是由病原体(细菌、真菌、原虫或病毒)直接侵袭肾盂肾盏部膜引起的慢性炎症,好发于女性,尤其育龄妇女。致病菌以大肠杆菌最多见,上行感染是其最常见的传染途径/ 床表现虽也可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乏力、低热、关节酸痛X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腰痛)和尿中白细胞增多三大表现,但一般不典型,尿细菌学检查阳性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慢性肾盂肾炎引起高血压仅见于疾病晚期肾实质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发生尿毒症时,此时静脉肾盂造影可以见到肾盂肾盏变形、狭窄,两肾大小不一且外形凹凸不平,肾功能损害以小管功能损害为主。当发生尿毒症时和慢性肾炎所致者临床表现相似,应注意鉴别。慢性肾炎所致者过去常有多年反复水肿,高血压病史,尿蛋白含量较多且常伴有低清蛋白血症,尿液检查白细胞增多不显著,肾小球功能损害重于肾小管,尿细菌学检查阴性。

6、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是肾血管性高血压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易根治的继发性高血压。引起肾动脉狭窄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动脉粥样硬化症:这是常见于中老年患者的一种全身性阻塞性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本病在肾血管主要累及肾动脉主干,约*3为双侧性损害,单侧受累者左侧多于右侧。

(2)肾动脉纤维肌性结构不良(FMD)多见中青年女性,由于肾动脉内膜纤维或中层肌肉异常增生导致管腔狭窄,病变主要累及肾动脉远端,也可波及肾动脉分支,单侧受累者以右侧多见。病变常造成肾动脉管腔多处狭窄,使肾动脉造影片上呈现“串珠状”改变。

(3)大动脉炎:常见于青少年,病因不明,近年认为与免疫损伤有关,病理变化为全身大中动脉(包括肾动脉)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病变自动脉外膜开始,逐渐侵及中层和内膜,引起动脉管腔狭窄。侵及肾动脉者(约22%)可在上腹部和肾区听到收缩期杂音,并可继发高血压。

(4)肾动脉瘤:可因创伤或先天性肾动脉壁发育异常所致。

(5)肾动脉栓塞:栓子可为血栓J肪栓、瘤栓等。

(6)肾动脉周围病变压迫:如上腹部肿瘤(包括肾肿瘤)、肾外纤维条索等。

(7)肾动脉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肾动脉狭窄症等。

上述诸因素无论引起肾动脉主干还是分支狭窄,均可造成肾脏缺血,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反应引起血压升高。

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在临床上具有如下特点:①高血压发病年龄较轻(小于30岁)或过高(大于50岁);②病史短,病情进展迅速;③肾功能急剧减退,可较早出现高血压脑病或高血压锡等危险症状;④舒张压(DBP)较收缩压(SBP)升高显著,DBP常在 14.6 kPa( 110 mmHg)以上;⑤上腹(脐上左右)或腰背(肋脊角)部听诊可闻及粗糙的全收缩期或连续性血管杂音;⑤过去可有肾脏及肾周围组织外伤或手术史;○7一般无高血压家族史;○8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9疑及大动脉炎或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仔细检查可以发现其他部位动脉受累表现,分别测量四肢血压有助于发现其他部位动脉狭窄;○10多数患者血浆肾素水平升高或单侧肾静脉肾素水平升高。对怀疑有肾动脉狭窄者进行静脉肾盂造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筛选方法,通过造影可以发现:①两肾大小不一,患肾较健肾纵轴短1.5 cm以上;②患肾显影迟缓或不显影,但一旦显影后造影剂消失也慢(矛盾性浓缩人)。

肾动脉造影尤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确诊本病的可靠方法,其他如肾图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肾CT检查、分肾功能测定等对确立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7、糖尿病性肾病变 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患者不仅出现大、中动脉粥样硬化,还常常合并肾小球微血管病变(又称肾小球硬化症 或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人在临床上引起以蛋白尿和肾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此即糖尿病性肾病变,简称糖尿病肾病

据临床资料统计,糖尿病病史超过十年者,多数患者将并发这种病变,糖尿病并发的心脑血管病变和肾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理学研究证实,糖尿病早期即有肾脏增大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此期患者在临床上除了糖尿病表现外,常无其他异常发现;糖尿病肾病形成后,临床最早表现是尿中出现微量蛋白(清蛋白或民微球蛋白人并且具有间歇性、无症状性和运动试验阳性(运动后尿蛋白阳性)的特征;以后随病情进展,’尿蛋白的含量逐渐增多,并转为持续阳性,每日排出量不随病情改善而减少;数年后临床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糖尿病肾病的典型表现,此期尿液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和管型,血浆总蛋白和清蛋白低下,血脂可以升高;晚期发生肾衰竭尿毒症。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高血压,一般出现较晚(多数出现于尿蛋白阳性数年后人血压升高的幅度也一般较轻且多数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如果注意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过程,糖尿病肾病性高血压的诊断一般不难。

8、痛风性肾病变 痛风是一种源吟代谢障碍性疾病,常因血尿酸升高引起关节、肾等组织的损伤,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伴有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在关节滑液的白细胞内可以找到尿酸钠结晶,严重者可致关贻动障碍或畸形。部分患者可以发生痛风性肾病变(痛风肾),形成原因与尿酸盐在肾间质组织沉淀有关。本病病情一般进展缓慢,早期表现为间歇性蛋白尿、等张尿和高血压,晚期可以出现 尿素氮升高等肾功能不全表现。根据本病典型关节炎发作表现,泌尿系结石病史和化验血尿酸升高,一般可做出诊断,必要时辅以关节腔穿刺取滑液检查或痛风石活检证实为尿酸盐结晶也可明确诊断。

9、风湿性疾病 风湿性疾病是指主要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其病因与感染、免疫损伤、代谢异常、内分泌障 碍、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许多疾病可以累及肾脏,引起肾性高血压,临床比较常见的有狼疮性肾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硬度病等。

狼疮性肾炎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内脏损害和重要死亡原因,严格地讲,几乎所有SLE皆可累及肾脏,但在临床仅约半数出现尿的异常。现已明确狼疮性肾炎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所引起的免疫性损伤,肾小管和间质也常累及。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轻者仅偶有少量蛋白尿,严重者可有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典型肾炎综合征表现,应注意与慢性肾小球肾炎鉴别。

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肾脏损害发生率也比较多(70%-80%),典型病例约2/3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节性多动脉炎的肾损害在病理学上主要分为两种:①肾多动脉炎:即肾脏中等大小动脉特别是弓形动脉和叶间动脉的急性炎症,继之动脉瘤形成或导致管腔闭塞,临床上可因肾梗死而引起高血压;②坏死性肾小球炎:即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显著的镜下血尿、红细胞管型及进行性肾衰竭,患者常有进行性高血压,临床诊断主要靠活检证实。

硬皮病的肾脏损害主要缘于肾脏小叶间动脉的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和人球小动脉呈纤维素样坏死。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者突然起病,类似恶性高血压,常在数天至数周内出现氮质血症;慢性型表现为在多年硬皮病基础上逐渐出现的轻度蛋白尿和镜下血尿,血压常轻度升高,病情进展比较缓慢,晚期也可并发氮质血症。本病确诊有赖于皮肤和肾组织活检。

10、双侧性多囊肾 肾脏囊性病变在临床很常见,可为先天性,也可以是后天获得性,发生于双侧肾脏的多个囊性病变称之为多囊肾。多囊肾在临床上分为儿童型(约占l/3)和成人型(约占2/3人成人型绝大部分在35-45岁之间被发现。近年由于B超和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多囊肾的发现率明显提高,发现年龄也大大提前。多囊肾的发生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有人认为与发育过程中中肾泌尿部分与来自后肾的集合管不相连或连接错误有关。患者双肾可有不同程度增大,每侧肾中有直径数毫米到 10 cm的囊肿分布于肾皮质和髓质,囊肿与肾盂互不相通,囊内含有黄色液体。

多囊肾发展缓慢,发病时多无症状,临床症状绝大多数出现于35-35岁之间,主要临床表现是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慢性肾功能不全。血尿、蛋白尿为出现最早的症状,高血压见于50%-70%的患者,但一般出现较晚,且多为良性,对一般降压药敏感。

多囊肾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方法门B超、CT临床上血尿、蛋白尿表现明显者应注意与肾炎鉴别或想到两者合并存在的可能。

11、肾肿瘤 肾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近年有增多趋势。肾肿瘤有良、恶性之分,良性者生长缓慢,多无临床症状;恶性者早期也可无明显症状,晚期可表现为血尿、疼痛、肿块“三联症”。
肾肿瘤患者(包括良、恶性)临床出现高血压表现的不多,出现高血压者多与其瘤细胞分泌肾素增多有关,目前比较肯定的有下列三种:

(1)近球装置细胞瘤:为肾脏良性肿瘤,起源于近球装置细胞,多生长于肾脏皮质部,瘤体一般较小(1-4cm),瘤细胞分泌肾素的功能极为旺盛,故可引起明显的血压升高,临床酷似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不同的是该瘤患者血浆肾素活性显著升高,且患肾静脉肾素活性与对侧有明显差异,切除肿瘤后血压和肾素水平可恢复正常。

(2)肾母细胞瘤:此瘤也能自主分泌肾素,但引起高血压者并不很多,可能与其分泌的肾素分子量较大,需经酸化方有活性有关。

(3)肾细胞癌:这是最常见的能分泌多种激素的肾脏恶性肿瘤,可引起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多种复杂的泌尿系统外症状,高血压的原因目前也认为与之分泌肾素增高有关。

12、中毒性肾病 中毒性肾病是指由于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损害肾脏引起的,临床以肾病综合征表现为主的疾病,其发生率很高,但常常不被临床所重视。

中毒性肾病的常见病因有:①重金属中毒:如汞、铅、砷、银、铀等;②有机溶剂中毒:如四氯化碳、四氯乙烯、甲醇、乙二醇、松节油等;③药物:如磺胺类、氨基糖昔类、头胞菌素类、解热镇痛剂、抗癌药等;④动植物毒素:⑤放射损害等。

中毒性肾病的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主,部分伴有高血压。临床诊断主要靠病史(毒物、药物或放射接触史人但更重要的是在临床遇到此类患者时能够及时想到中毒性肾病的可能。

13、过敏性紫疾肾炎 过敏性紫癫肾炎常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的儿童,但累及肾脏者成人多见。临床上除了过敏性紫癫的表现外,可以伴有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并常出现于紫癫后一周内,个别于3-5月后出现。

14、血小板减少性紫疾 本病多见于青年女性,肾脏受累者临床可以出现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1/2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

(二)内分泌性高血压

1、皮质醇增多症 皮质醇增多症又称库欣综合征,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因既可为原发于肾上腺本身的肿瘤(腺瘤或腺癌)、也可继发于下丘脑一垂体病变(如垂体瘤)、还可是异位ACTH综合征的结果,另外长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也可引起医源性柯兴综合征。本病成人发病高于儿童,女性多于男性,儿童患者肾上腺癌较多,成人则以肾上腺增生为主,女性患者有男性化表现的应疑及癌的可能。皮质醇增多症患者在临床上除了有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骨质疏松等表现外,高血压也很常见,但血压升高的幅度个体差异很大,一般在疾病早期血压仅轻度升高,病程越长,高血压的发生率越高,升高的幅度也越大,只有少数患者在早期即出现严重高血压或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来就医。多数患者随库欣综合征的控制,血压也逐渐恢复正常。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指由于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成人(30-5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约占高血压患者的0.4%-2%,其临床三大特点是:高血压、低血钾和夜尿增多。高血压是本症最早和最常出现的症状,发生机制与醛固酮分泌增多继发的水钠储留有关。最初高血压属于容量依赖性,血压升高与血钾丢失同时存在;随病情进展,长期细胞内高钢和低钾直接刺激血管平滑肌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逐渐出现阻力性高血压,此时虽仍有水钠储留,但心排出量可在正常范围,血流动力学特点与原发性高血压相似。

低血钾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比较特异而特殊的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和周期性麻痹发作。其常见诱因为劳累、使用排钾性利尿剂等,补钾后症状可缓解,但常反复发作。夜尿增多是因大量失钾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浓缩功能减退所致。

根据上述三大特点,结合必要的血尿化验(血钾低、尿钾高、碱血症)和螺肉酯治疗有效,基本可以成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如能证实醛固酮分泌增多和血浆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下降则可确诊。

本病应注意与分泌肾素增多的近球装置细胞瘤(肾素瘤)鉴别。虽然肾素瘤患者在临床也有高血压、低血钾等表现,但其发病年龄较轻,血压升高严重,血浆肾素活性甚高,肿瘤发生于肾脏而非肾上腺等,可资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鉴别。

3、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该病可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 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本病好发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比女性略多。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者占80%-90%,且多为一侧性,肾上腺外的主要位于腹膜外、腹主动脉旁(占10%-15%人少数位于肾门、肝门、膀腕、直肠后等特殊部位。嗜铬细胞瘤多为良性,恶性者约占10%。
高血压为本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两型。阵发性高血压发作为本病的特征表现,患者平时血压不高,发作时血压骤升,收缩压可达26.6-34 kPa(200-300 mmHg)舒张压也显著升高,可达 17-24kPa(130-180 mmHg),伴剧烈头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恶心、视力模糊等。严重者可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或脑血管意外。诱发因素包括体征改变。吸烟池伤用尿便、灌肠、压揉腹部、药物刺激(如组胺、甲氧氯普胺等),发作间隔时间不定。持续型患者血压在持续升高的基础上也有阵发性发作,另外还可有畏热、多汗、低热、心民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头痛、焦虑、消瘦、体位性低血压、血压波动大等表现。部分患者可有血压高、低交替现象,这与患者体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不同浓度变化有关。

临床对发病年龄轻、血压波动大的患者都应想到嗜铬细胞瘤的可能,通过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VMA测定(尤其在发作时抽血。留尿X肾上腺B超或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在临床上除了有怕热、多汗、消瘦、心动过速以及甲状腺肿大外,血压(尤其收缩压)常有不同程度升高,这主要与甲状腺激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使心脏排血增多有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压变化的特点是收缩压升高(可达 170 mmHg以上),而舒张压降低(<70 mmHg)使脉压增大(常大于100 mmHg)临床上应注意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老年主动脉硬化等鉴别。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心界明显向左下扩大,周围血管征阳性,且于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典型的舒张期哈气样杂音,但无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一系列表现,化验Ts儿不升高。老年主动脉硬化者发病年龄高,常有高脂血症及其他器官动脉硬化表现,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或T3、T4升高,临床确诊有赖于超声心动图及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

1、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其病因除风湿性心脏病外,还可见于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二叶瓣畸形),主动脉瓣脱垂、梅毒、马凡综合征、主动脉窦动脉瘤、以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等。临床症状主要是心脑缺血所致的胸痛和头晕;体征方面除了可以在主动脉瓣听诊区(风湿性主动脉瓣损害时)听到典型的高调递减型哈气样舒张期杂音外,主要表现为周围血管征阳性和心界向左下扩大,血压变化的特征是收缩压正常或略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2、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缩窄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性主动脉腔狭窄性病变,成年型多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起始处以下的部分(75%位于降主动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肢血压升高而下肢血压下降,并有挠动脉搏动有力,下肢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及下肢乏力、易疲劳、发冷感等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表现。查体时可以发现股动脉搏动延迟于颈动脉搏动,于后肿间区可以闻及收缩晚期喷射性杂音。如果主动脉狭窄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以上者,则左右上肢血压也可出现显著差异,临床诊断主要靠血管多普勒超声及选择性主动脉造影检查。

(四)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颅内病变引起的颅内高压可以干扰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引起血压变化。引起颅内高压的常见原因有:①颅内占位病变(肿瘤、脓肿、血肿、肉芽肿等);②脑细胞水肿(如脑外伤、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脑缺血、缺氧、中毒等);③脑脊液增加或循环障碍@脑积水等人颅内压升高时,患者除了有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外,严重者还可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深大等Cushing反应,由于随之而来的常常是呼吸循环衰竭,故临床上把Cushing反应的出现视为颅内压增高极为严重的信号之一。

(五)医源性高血压

医源性高血压是指在临床诊断或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性血压升高。临床上常见于应用某些药物后由于兴奋中枢(如中枢剂)、兴奋交感神经(儿茶酚胺类)、抑制迷走神经(阿托品等)、增加血容量(糖皮质激素、避孕药、非类固醇消炎镇痛药、甘草制剂等)或增加血管张力(如垂体后叶素)等引起血压暂时性升高。临床只要注意患者的用药史,尤其在停用后血压逐渐回落,则可以成立诊断。
所谓“白大衣现象”或“诊所高血压”也应属于医源性高血压的范畴,主要与患者精神紧张有关,临床须注意与真性高血压鉴别。

(六)其他

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水肿和蛋白尿。本病常于孕20周后发病,首先表现为体重增加过多(每周大于0.5 kg),继之出现下肢、腹壁水肿,严重时可伴有腹水,以后逐渐出现血压升高和蛋白尿,多数患者肾功能正常。子痛发作是本病严重阶段的表现,处理不及时可以危及母子安全。分娩以后患者的血压升高和蛋白尿多数在6周内恢复正常,仅少数患者产后血压仍持续不降,可能与原有原发性高血压而未被发现有关。

本症在临床上应注意与妊娠合并慢性肾炎鉴别。后者虽也常见于青年女性,但过去可有水肿病史或发病提前至妊娠20周以内;水肿程度重且往往从眼睑开始;眼底改变明显;低蛋白血症、肾功能异常常见;尿蛋白量多,并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和各种管型;产后症状持续不退。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由于红细胞与总血容量的绝对增多和血液粘滞度增高,临床上可以出现发组、脾肿大。头晕、肢端麻木等表现,另外约半数患者可有高血压,尤以收缩压升高为主。根据患者红细胞顺大于6 × 1012/L,血红蛋白大于160g/L等表现,不难与原发性高血压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