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药材大全 > 根茎类 > 白芷
白芷

白芷

(川白芷,虈,芷,芳香,苻蓠,泽芬,白茞,香白芷)

拼音BaiZuo
性味

辛,温。归胃、大肠、肺经。

主治

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主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鼻塞;鼻渊;湿胜久泻;妇女白带疽疮疡;毒蛇咬伤

拉丁学名

Angelicae Dahuricae Radix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采集加工

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生长环境

多生于河岸、溪边,以及沿海的丛林砾岩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栽培于四川、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地。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2.5米。根粗大,直生,有时有数条支根。茎粗大,近于圆柱形,基部粗约5~9厘米,中空,通常呈紫红色,基部光滑无毛,近花序处有短柔毛。茎下部的叶大;叶柄长,墓部扩大呈鞘状,抱茎;叶为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卵形至长卵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锐尖,边缘有尖锐的重锯齿,基部下延成小柄;茎上部的叶较小,叶柄全部扩大成卵状的叶鞘,叶片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短柔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长10~30厘米;总苞缺如或呈1~2片膨大的鞘状苞片,小总苞14~16片,狭披针形,比花梗长或等长;花萼缺如;花瓣5,白色,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向内弯曲;雄蕊5,花丝细长伸出于花瓣外:子房下位,2室,花柱2,短,基部黄白色或白色。双悬果扁平椭圆形或近于圆形,分果具5果棱,侧棱成翅状。花期6~7月。果期7~9月。

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出处】 《本经》

  【拼音名】 Bái Zhǐ

  【别名】 薛、芷(《楚辞》),芳香(《本经》),苻蓠、泽芬(《吴普本草》),白茝(《别录》),香白芷(《夷坚志》)。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春播种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防虫蛀或霉烂。

  【原形态】 ①兴安白芷,又名:达乌里当归走马芹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2.5米。根粗大,直生,有时有数条支根。茎粗大,近于圆柱形,基部粗约5~9厘米,中空,通常呈紫红色,基部光滑无毛,近花序处有短柔毛。茎下部的叶大;叶柄长,墓部扩大呈鞘状,抱茎;叶为2~3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卵形至长卵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锐尖,边缘有尖锐的重锯齿,基部下延成小柄;茎上部的叶较小,叶柄全部扩大成卵状的叶鞘,叶片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短柔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长10~30厘米;总苞缺如或呈1~2片膨大的鞘状苞片,小总苞14~16片,狭披针形,比花梗长或等长;花萼缺如;花瓣5,白色,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向内弯曲;雄蕊5,花丝细长伸出于花瓣外:子房下位,2室,花柱2,短,基部黄白色或白色。双悬果扁平椭圆形或近于圆形,分果具5果棱,侧棱成翅状。花期6~7月。果期7~9月。

  多生于河岸、溪边,以及沿海的丛林砾岩上。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栽培于四川、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等地。

  本植物野生种的根,在东北作独活用,商品称"香大活",参见"独活"条。

  ②川白芷,又名:异形当归。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直生,下面有数条支根。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细棱。叶互生;茎下部的叶2~3回3出式羽状全裂,最终裂片长卵形至披针形;叶柄鞘状,抱茎;茎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广阔膨大的叶鞘;叶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至淡绿色,两面均无毛,仅叶脉上有短刚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花梗长15~20厘米;总值缺,小总苞数枚,狭披针形至线形,较小伞梗为长;花萼不明显;花瓣5,白色,广卵形至类圆形,先端微凹,中央有一小舌片向内折曲;雄蕊5,花药椭圆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2。双悬果长椭圆形,分果右明显的5棱,侧棱有较木质化的翅。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长于山地林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栽培于四川、山东等地。

  ③杭白芷,又名:浙白芷、台湾当归。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圆锥形,具4棱。茎直径4~7厘米,茎和叶鞘均为黄绿色。叶互生;茎下部叶大,叶柄长,基部鞘状抱茎,2~3回羽状分裂,深裂或全裂,最终裂片阔卵形至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边缘密生尖锐重锯齿,基部下延成柄,无毛或脉上有毛;茎中部叶小;上部的叶几仅存卵形囊状的叶鞘,小总苞片长约5毫米,通常比小伞梗短;复伞形花序密生短柔毛;花萼缺如;花瓣黄绿色;雄蕊5,花丝比花瓣长1.5~2倍;花柱基部绿黄色或黄色。双悬果被疏毛。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浙江、台湾等地。浙江、江苏有栽培。

  以上3种植物的叶(白芷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④云南牛防风,又名:滇白芷、粗糙独活。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粗糙的刺毛。主根纺锤形。茎下部叶具柄,柄长2~4厘米,基部有宽阔叶鞘,叶片2回羽状深裂,长5~20厘米,宽5~7厘米,裂片宽卵形至长椭圆形,长2.5~5厘米,上面深绿色,粗糙细皱,下面浅绿色,边缘具不等齿牙;茎上部叶与茎下部叶相似。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伞梗13~20;总苞缺或有1~3枚,线状披针形;小总苞片4~5,线形;花2型,边缘花较大,不整齐,中心花近于整齐;萼齿5,线状三角形;花瓣5,白色,先端2裂;雄蕊5;子房近于无毛。双悬果倒卵形或卵形,长7~8毫米,分果具5条细棱。花期5~7月。果期8~10月。

  分布云南、四川。云南有栽培。

  【性状】 ①川白芷(《济生方》)

  为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脊,长约7~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表面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而明显,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微香,味苦辛。以独支、皮细,外表土黄色、坚硬、光滑、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四川。产于河北者称祁白芷;产于河南者称禹白芷、会白芷。此外,湖南、湖北、山西、安徽、山东等地亦产。

  ②杭白芷

  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具四棱,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顶端有凹洼的茎痕。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较少的纵皱纹,布有多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多排列成四纵行,体形因之而具四棱,突起处色较深,有时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粉质,白色或类白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明显;木质部淡棕灰色,约占横断面1/2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芳香,味苦辛。以根条粗大、皮细、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条小或过大,体轻松、粉性小、香气淡者质次。

  主产浙扛。

  ③滇白芷

  为植物云南牛防风的干燥根。直径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细。外表棕黄色,多深纵纹,时有支根痕,上部有横皱纹。质脆。断面皮部类白色,散有棕色油点及裂隙,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淡黄色,占全径1/3。商品多已切成厚约1厘米以下的厚片。气芳香,味辣而苦。

  主产云南。

  【化学成份】 含异欧前胡素(isoimperatorin)、欧前胡素(imperatorin)、佛手柑内酯(bergapten)、珊瑚菜素(phellopter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等。

  【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

  ②《纲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性味】 辛,温。

  ①《本经》:"辛,温。"

  ②《别录》:"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温,味辛微甘。"

  ④《药物图考》:"有小毒,臭香,味辛。"

  【归经】 入肺、髀、胃经。

  ①《珍珠囊》:"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能主治】 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①《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②《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③《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⑤《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⑥《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 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当归为之使。恶旋覆花。"

  ②《本草经疏》:"呕吐因于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阴虚火炽血热所致者勿用。痈疽已溃,宜渐减去。"

  【附方】 ①治头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钱,生乌头一钱。上为末,每服一字,茶调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验医方》白芷散)

  ②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等证:香白芷(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百一选方》都粱丸)

  ③治半边头痛:白芷、细辛石膏乳香没药(去油)。上各味等分,为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种福堂公选良方》白芷细辛吹鼻散)

  ④治眉框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⑤治鼻渊: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忌牛肉。(《疡医大全》)

  ⑥治肠风:香白芷为细末,米坎调下。(《百一选方》)

  ⑦治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入蜜少许,连进二服。(《十便良方》)

  ⑧治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医方摘要》)

  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本草衍义》)

  ⑩治肿毒热痛: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

  ⑾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经验方》)

  ⑿治刀箭伤疮:香白芷嚼烂涂之。(《濒湖集简方》)

  【临床应用】 治疗头痛、牙痛、三又神经痛:取白芷2两、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均匀吸入。治疗牙痛20例、三叉神经痛2例,显效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0分钟;治疗头痛21例,有效20例;神经衰弱头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钟内显效。或以白芷60克,防风26克,细辛5克,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装灭菌后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疗20多例,亦效。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蜡、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烧伤

  【摘录】 《*辞典》

专家解读

白芷

【功效】 白芷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主要功效包括:

  1. 发散风寒: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
  2. 通鼻窍:常用于治疗鼻渊、鼻塞流涕等鼻部疾病。
  3. 止痛:对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燥湿止带:用于治疗妇人带下过多、湿热带下等症。
  5. 消肿排脓:在疮疡肿毒的治疗中也有应用。

【禁忌】 使用白芷时需要注意以下禁忌事项:

  1. 阴虚血热者慎用:白芷性温,阴虚血热者服用可能加重症状。
  2. 孕妇慎用:孕妇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
  3. 过量使用: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等。

【配伍】 白芷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1. 防风羌活配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
  2. 苍耳子辛夷配伍:用于治疗鼻渊、鼻塞。
  3. 川芎细辛配伍:用于治疗头痛、牙痛。
  4. 黄柏椿皮配伍:用于治疗湿热带下。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白芷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

  1. 挥发油: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2. 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3. 其他成分:如白芷素、白芷醚等,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还表明,白芷具有抗过敏、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医药和保健品领域。

【特效】 白芷在治疗鼻部疾病方面具有特效,尤其是对鼻渊、鼻塞流涕等症状有显著疗效。此外,对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痛,白芷也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上市产品】 市场上含有白芷的相关产品较多,主要包括:

  1. 中成药:如鼻炎康片、川芎茶调丸等,用于治疗鼻部疾病和头痛。
  2. 保健品:如白芷提取物胶囊,用于增强免疫力和抗过敏。
  3. 外用制剂:如白芷膏、白芷喷雾剂,用于局部止痛和消炎。

这些产品在药店和电商平台均有销售,使用时应根据说明书或医生建议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