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药材大全 > 菌藻类 > 茯苓

茯苓

(云苓,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苓,松木薯)

拼音FuLing
效用

利尿药

性味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主治

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拉丁学名

Poria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采集加工

茯苓外呈黄褐色时即可采挖,如色黄白则未成熟,如发黑则已过熟。选晴天采挖,刷去泥沙,堆在室内分层排好,底层及面上各加一层稻草,使之发汗,每隔3天翻动1次。等水气干了,苓皮起皱时可削去外皮,即为茯苓皮。里边切成厚薄均匀的块片,粉红色为赤茯苓,白色为茯苓片,中心有木心者即为茯神。也可不切片,水分干后再晾晒干即为个茯苓。

生长环境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偶见于其他针叶树及阔叶树的根部,其土质为砂质适宜。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林中、灌丛下、河岸或山谷中,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越南、泰国和印度也有分布。

识别特征

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达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0.5~2毫米,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有特殊臭气。 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茯苓块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片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茯苓,出自《神农本草经》,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其原生物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医学作用】

  1. 多聚糖类主要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最高可达75%,为一种具有β(1→6)吡喃葡萄糖聚糖支链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断支链成β(1→3)葡萄糖聚糖, 称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称为茯苓多糖(PPS),具抗肿瘤活性.羧甲基茯苓糖具免疫促进及抗肿瘤作用。

  2.三萜羧酸茯苓酸(pachymic acid)、土莫酸(tumulos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3β-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 acid)等.又报道尚含7,9(11)-去氢茯苓酸、7,9(11)-去氢土莫酸、多孔菌酸C(polyporenic acid C)及3,4-裂环-羊毛甾烷型(3,4-secolanostane)三萜类化合物等.多孔菌酸外用于肝脏具细胞毒作用.此外,含组氨酸、腺嘌呤、胆碱、β-茯苓聚糖酶、蛋白酶、辛酸、月桂酸、棕榈酸、脂肪、卵磷脂、麦角甾醇、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等。

  【临床使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5.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药理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败毒抗癌。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适量服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

  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

  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

  【最新发现的功效】

  茯苓中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能降胃酸,对消化道溃疡有预防效果;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抗肿瘤的作用;能多方面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使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并有镇静的作用。

  【食用方法】

  每次10克左右。

  【适应人群】

  茯苓适宜于一般人群。尤宜于水湿内困,水肿,尿少,眩晕心悸,胃口欠佳,人便稀烂,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者。

  【用药禁忌】

  肾虚多尿、虚寒滑精、气虚下陷、津伤口干者慎服。忌米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2.《药性论》:“忌米。”

  3.《医学启源》:“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

  4.《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5.《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民间验方】

  治胃癌。茯苓、龙葵半枝莲各15克,红参、白术、黄芪各9克,诃子肉6克,干姜丁香炙甘草各3克水煎服,日1剂。能使面浮足肿、腹胀便溏等症状逐渐改善,饮食好转。

  治食管癌茯苓45克,赭石清半夏、石竹根各30克,苏梗、橄榄各18克,枳壳15克,橘红生姜各9克,硼砂3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日1剂,继续服用,能使症门面减轻,进食顺利,X线复查癌灶明显缩小。

  治肝癌茯苓、龙葵各45克,白英、半枝莲各15克,白芍、丹皮各9克,玄参6克 水煎2次分服。能使自觉症状逐渐消失,肝缩小到正常范围。同位素扫描放射区显影分布均匀。

  治白血病茯苓、喜树根皮各15克,白花丹、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葵树子各9克水煎服。能使症状获完全或部分缓解,延长生存期,宜于急性各型。

  治溃疡性黑色素瘤。茯苓、雄黄矾石各等分份共研末,麻油调敷患处,同时内服银花、连翘各50克的水煎液(《抗癌植物及其验方》)

  治水湿痰饮:治水湿潴留茯苓30克,白术15克,猪苓、大腹皮木瓜各12克,槟榔、苏梗、泽泻、桑白皮、陈皮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3克水煎服。

  治脾虚不化。茯苓、党参、白术各60克,神曲麦芽山楂山药砂仁、陈皮、肉豆蔻霜各30克,木香黄连、甘草各22克,共研细末,水泛为健脾丸,每服9克,日2服,温开水送。

  治心神失养。茯苓9克,酸仁15克,知母6克,川芎4.5克,甘草3克水煎服,为酸枣仁汤。亦宜于虚烦不眠、心悸眩晕等症。

  【食疗保健】

  茯苓含茯苓多糖、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脂肪、卵磷脂、腺嘌呤、胆碱、麦角甾醇、多种酶和钾

  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有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有镇静及保护肝脏、抑制溃疡的发生、降血糖、抗放射等作用。茯苓还用作茯苓饼、茯苓酥和茯苓酒等。有的国家将茯苓作为海军常用药物及滋补品的原料。在温度较大的地区和场所,茯苓可作为重要的食疗品种,经常食用可健脾去湿,助消化,壮体质。

  1、开胃汤: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2、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3、茯苓薏米饼: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4、茯苓陈皮汁茶: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5、茯苓栗子粥:茯苓15g,栗子25g,大枣10个,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

  本方用茯苓补脾利湿,栗子补脾止泻,大枣益脾胃。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

  6、茯苓麦冬粥:茯苓、麦冬各15克,粟米100克。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源于《圣惠方》。本方以茯苓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粟米除烦热。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7、茯苓饼:茯苓200克,人参10克,面粉800克。二药分别研为细末,加食盐少许,同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做成约重100克的饼子若干,烙熟。每次食1个。源于《重订瑞竹堂经验方》(原方称“丹”,实为点心)。本方用茯苓、人参补气益脾,以人参延缓衰老。用于补虚,抗衰延年。

  8、茯苓酒:茯苓60克、大枣20枚、当归12克、枸杞12克、白酒1500毫升,将上药切碎装瓦坛内,倒人白酒、密封浸泡15天,每隔3日振摇一次,每日饮服1-2次,每次10-15毫升。凡气血虚弱、阴阳两亏所出现的腰酸、腿软、体倦乏力、遗精阳痿、须发早白、心悸失眠、食欲减退等均宜服用。

  9、茯苓:用水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切取皮和块或切厚片,晒干。

  10、朱茯苓:取茯苓块以清水喷淋,稍闷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反复翻动,使其外表粘满朱砂粉末,然后晾干,(每茯苓块100斤,用朱砂粉30两)9、茯苓膏:白茯苓500克、白蜜1000克,先将白茯苓研为细末,以水漂去浮者,取下沉者,滤去水,再漂再晒,反复3次,再为细末,拌白蜜和匀,加热熬至滴水成珠即可,然后装瓶备用,每日2次,每次12-15克,白开水送服。常服用本品对老年性浮肿、肥胖症以及预防癌肿均有稗益

专家解读

茯苓

【功效】 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和用途。其主要功效包括:

  1. 利水渗湿: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
  2. 健脾:适用于脾虚湿盛、食欲不振、腹泻等症。
  3. 安神:有助于改善心悸、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问题。
  4. 化痰:对于痰多咳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茯苓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相关疾病。

【禁忌】 在使用茯苓时,需要注意以下禁忌事项:

  1. 阴虚火旺者慎用:茯苓性味甘淡,偏于利湿,阴虚火旺者使用可能会加重症状。
  2. 湿热内蕴者慎用:湿热内蕴者使用茯苓可能会助湿生热。
  3. 孕妇慎用:孕妇在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师,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配伍】 茯苓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1. 泽泻配伍:增强利水渗湿作用,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2. 白术配伍:健脾利湿,适用于脾虚湿盛、食欲不振。
  3. 酸枣仁配伍:安神助眠,适用于心悸、失眠。
  4. 半夏配伍:化痰止咳,适用于痰多咳嗽。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茯苓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

  1. 免疫调节作用:茯苓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2. 抗肿瘤作用:茯苓提取物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3. 抗氧化作用:茯苓中的多种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有助于延缓衰老。
  4. 抗炎作用:茯苓具有一定的抗炎效果,适用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特效】 茯苓在治疗某些特定疾病方面表现出特效:

  1. 慢性肾炎:茯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对慢性肾炎引起的浮肿有显著疗效。
  2. 神经衰弱:茯苓的安神作用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心悸有较好改善效果。

【上市产品】 市场上基于茯苓开发的相关产品较多,包括:

  1. 茯苓颗粒:用于健脾利湿、安神助眠。
  2. 茯苓茶:便于日常饮用,有助于调理身体。
  3. 茯苓丸:复方制剂,常与其他药材配伍,用于治疗特定疾病。
  4. 茯苓提取物胶囊:浓缩茯苓有效成分,便于服用和吸收。

这些产品在药店和保健品店均有销售,使用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师建议选择合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