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药材大全 > 根茎类 > 黄芪
黄芪

黄芪

(黄耆,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王孙,百药绵,羊肉,绵黄耆,绵耆,绵芪,箭芪,仁廉,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绵黄芪)

拼音Huánɡ Qí
性味

甘,微温。归肺、脾经。

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拉丁学名

Astragali Radix

用法用量

3~5钱,大量可用至1~2两。

采集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

生长环境

生于山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和西藏等省区。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拼音名】 Huánɡ Qí

  【英文名】 Radix Astragali

  【别名】 绵黄芪

  【来源】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性状】 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化学成份】 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

  【性味】 性温,味甘。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附方】 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用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7、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摘录】 《*辞典》

专家解读

黄芪

【功效】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和用途。主要功效包括:

  1. 补气固表:适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等症状。
  2. 利水消肿: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
  3. 托毒生肌:有助于疮疡久不溃破或溃久不敛。
  4. 增强免疫力: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能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5. 抗氧化:具有抗氧化作用,延缓衰老。

黄芪常用于中医方剂中,如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等,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禁忌】 在使用黄芪时,需要注意以下禁忌事项:

  1. 实证及阴虚阳亢者忌用:黄芪性温,实证及阴虚阳亢者使用可能会加重病情。
  2. 感冒发热期慎用:感冒发热期间使用黄芪可能会“闭门留寇”,不利于病情恢复。
  3. 孕妇慎用:孕妇在使用前应咨询专业医师意见。
  4. 过敏体质者慎用:对黄芪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配伍】 黄芪与其他药材的配伍情况较为广泛,常见的配伍包括:

  1. 党参配伍:增强补气效果,适用于气虚乏力。
  2. 白术配伍:健脾益气,用于脾虚泄泻
  3. 当归配伍:气血双补,适用于气血两虚。
  4. 防风配伍: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成果包括:

  1. 免疫调节作用:黄芪多糖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性。
  2. 抗炎作用:黄芪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效果,适用于炎症性疾病。
  3. 抗氧化作用:黄芪提取物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
  4. 心血管保护作用:黄芪能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心脏功能。

【特效】 黄芪在特定疾病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特效,如:

  1. 慢性疲劳综合征:黄芪的补气作用有助于改善慢性疲劳症状。
  2. 糖尿病:黄芪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辅助治疗糖尿病。
  3. 肿瘤辅助治疗:黄芪能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

【上市产品】 市场上含有黄芪的相关产品较多,常见的包括:

  1. 黄芪颗粒:用于补气固表,适用于气虚乏力。
  2. 黄芪注射液: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多种疾病,如心力衰竭、免疫力低下等。
  3. 复方黄芪口服液:复合制剂,常用于提高免疫力,改善体质。
  4. 黄芪养生茶:便于日常饮用,有助于调理身体,增强体质。

这些产品在药店和电商平台均有销售,使用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