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药材大全 > 根茎类 > 苦参
苦参

苦参

(苦骨,川参,凤凰爪,牛参,地骨,野槐根,山槐根,地参)

拼音 KuShen
性味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拉丁学名

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

用法用量

4。5~9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采集加工

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质地和红壤地的向阳处。我国各地皆有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

识别特征

亚灌木,高50~120厘米。根圆柱状,外皮黄色。茎枝草本状,绿色,具不规则的纵沟,幼时被黄色细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下具线形托叶;叶片长20~25厘米,叶轴上被细毛;小叶5~21枚,有短柄,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圆形或钝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被短毛;苞片线形;花淡黄白色;萼钟状,稍偏斜,先端5裂;花冠蝶形,旗瓣较其他的花瓣稍长,先端近圆形;雄蕊10,花丝离生,仅基部愈合;雌蕊1,子房上位,子房柄被细毛,花柱纤细,柱头圆形。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种子通常3~7枚,种子间有缢缩,黑色,近球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本品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6.5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其纵皱纹和横长皮孔样突起,外皮薄,多破裂反卷,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具异型维管束呈同心性环列或不规则散在。气微,味极苦。

  【出处】 《本经》

  【拼音名】 Kǔ Shēn

  【别名】 苦骨(《纲目》),川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凤凰爪(《广西中兽医药植》),牛参(《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豆种植物苦参的根。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

  【原形态】 苦参,又名:水槐(《本经》),地槐、菟槐、骄槐、白茎、虎麻、岑茎、禄白、陵郎(《别录》),野槐(《纲目》),山槐子、白萼。

  亚灌木,高50~120厘米。根圆柱状,外皮黄色。茎枝草本状,绿色,具不规则的纵沟,幼时被黄色细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下具线形托叶;叶片长20~25厘米,叶轴上被细毛;小叶5~21枚,有短柄,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圆形或钝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被短毛;苞片线形;花淡黄白色;萼钟状,稍偏斜,先端5裂;花冠蝶形,旗瓣较其他的花瓣稍长,先端近圆形;雄蕊10,花丝离生,仅基部愈合;雌蕊1,子房上位,子房柄被细毛,花柱纤细,柱头圆形。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种子通常3~7枚,种子间有缢缩,黑色,近球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质地和红壤地的向阳处。我国各地皆有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

  【性状】 干燥根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2.4厘米。表面有明显纵皱,皮孔明显突出而稍反卷,横向延长。栓皮很薄,棕黄色或灰棕色,多数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显现黄色的光滑皮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状。横断面黄白色,形成层明显。气刺鼻,味极苦。苦参片为斜切的薄片,形状大小不一,斜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厚约2~5毫米。质坚硬,切面淡黄白色,有环状年轮,木质部作放射纹。以整齐、色黄白、味苦者为佳。

  【化学成份】 根含多种生物碱:d-苦参碱、d-氧化苦参碱、槐花醇l-臭豆碱、l-甲基金花碱、l-穿叶赝靛碱及槐果碱。还含黄酮类:黄腐醇、异黄腐醇、3,4′,5-三羟-7-甲氧-8-异戊烯基黄酮、8-异戊烯基山柰酚等。茎、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①利尿作用

  苦参煎剂及其中所含之苦参碱给兔口服或注射,皆可产生利尿作用,尿量增加前即有分排出之增多。但实验中所用家兔之数目较少,又未叙述饮水控制之情况,因而有人认为需进一步研究。

  ②抗病原体作用

  煎剂在试管中,高浓度(1:100)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煎剂(8%)、水浸剂(1:3)在体外对某些常见的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醇浸膏在体外尚有抗滴虫作用,强度弱于黄连,而与蛇床子相近。

  ③其他作用

  苦参碱注射于家兔,发现中枢神经麻痹现象,同时发生痉挛,终则呼吸停止而死。注射于青蛙,初呈兴奋,继则麻痹,呼吸变为缓慢而不规则,最后发生痉挛,以致呼吸停止而死;其痉挛的发作,恐系起因于脊髓反射的亢进。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0.4克/公斤。

  【炮制】 拣净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泥土,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苦参,先需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秽气并在水面上浮,并须重重淘过,即蒸,从巳至申出,晒干细锉用之。"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从新》:"大苦,大寒。"

  【归经】 入肝、肾、大肠、小肠经。

  ①张元素:"少阴肾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肝、肾四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①《本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肿,补中,明目止泪。"

  ②《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亦,疗恶疮下部匿,平胃气,令人嗜食。"

  ③陶弘景:"恶病人酒渍饮之,患疥者服亦除,盖能杀虫。"

  ④《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⑤《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⑥《日华于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下血并热痢。"

  ⑦《珍珠囊》:"去湿。"

  ⑧《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⑨《本草从新》:"燥湿,胜热,治梦遗滑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②《医学入门》:"胃弱者慎用。"

  ③《本草经疏,:"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贮藏】 置干燥处。

  【附方】 ①治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仁存堂经验方》)

  ②治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苦参(切片,酒浸湿,蒸晒九次为度,炒黄为末,净)一斤,地黄四两(酒浸一宿,蒸熟,捣烂)。加蜂蜜为丸。每服二钱,白滚汤或酒送下,日服二次。(《外科大成》苦参地黄丸)

  ③治谷疸,食毕头旋,心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末)。牛胆丸如梧子。以生姜汁服五丸,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④治赤白带下:苦参二两,牡蛎一两五钱。为末,以雄猪肚一个,水三碗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积德堂经验方》)

  ⑤治下部疮漏:苦参煎汤,日日洗之。(《仁斋直指方》)

  ⑥治大肠脱肛: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之,以木贼末敷之。(《医方摘要》)

  ⑦治心肺积热,肾脏风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癞,瘙痒难忍,时出黄水,及大风手足烂坏,眉毛脱落,一切风疾:苦参三十二两,荆芥(去梗)十六两。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好茶吞下,或荆芥汤下,食后服。(《局方》苦参丸)

  ⑧治漏脓肥疮,脓窠疮,腊头,遍身风癞,瘾疹疥癣,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破烂,阴囊痒极,并归人阴痒、湿痒:苦参一斤(为末),鹅毛(香油炒存性)六两。黄米糊丸,朱砂为衣。茶汤送下,日进二次。或随病作散擦或洗、贴。(《王秋泉家秘》神功至宝丹)

  ⑨治瘰疬:苦参四两,捣末,生牛膝和丸如梧子。食后暖水下十丸,日三服。(《随身备急方》)

  ⑩治鼠瘘诸恶疮:苦参二斤,露蜂房二两,曲二斤。水三斗,渍药二宿,去滓,黍米二升,酿熟梢饮,日三。一方加猬皮,更佳。(《补缺肘后方》)

  ⑾治汤熨火烧疼痛:苦参不以多少,为细末,用香油调搽。(《卫生宝鉴》绿白散)

  ⑿治旋耳疮(又名月蚀疮)初起在耳轮上或耳后,耳垂处发一黄色米粒样疙瘩,周围发红,顶白透脓,奇痒难忍,破后脓水外溢,蔓延传染,不几日耳前后成为一片,脓水淋漓,此疮小儿最易传染:苦参、黄柏各五钱,苍术海螵蛸各三钱。各研极细,和匀。用温开水调敷患部,每日早晚各换药一次。(《浙江中医杂志》(6):27,1958)

  ⒀治齿缝出血:苦参一两,枯矾一钱。为末,日三揩之。(《普济方》)

  ⒁治毒热足肿作痛欲脱者:苦参煮酒渍之。(《姚僧坦集验方》)

  【各家论述】 ①《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张从正亦云,凡药皆毒也,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则五味各归其脏,必有偏胜气增之患,诸药皆然,学者当触类而长之可也,至于饮食亦然。又按《史记》云,太仓公淳于意医齐大夫病龋齿,灸左手阳明脉,以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慎风,五、六日愈,此亦取其去风气湿热杀虫之义。"

  ②《本草经百种录》:"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但黄连似去心脏之火为多,苦参似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则以黄连之气味清,而苦参之气味浊也。按补中二字,亦取其苦以燥脾之义也。"

  ③《本草正义》:"苦参,大苦大寒,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其功效与芩、连、龙胆皆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较之芩、连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亦嫌其峻厉而避之也。然毒风恶癞,非此不除,今人但以为洗疮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废食耳。"

  【临床应用】 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㈠口服法:50%浓煎剂,每次20~30毫升,日服3次。或用苦参2两,加水400毫升煎成200毫升,每日2次分服,7~10天为一疗程。亦可用含生药0.5克的片剂,每次2~4片,日服4次。㈡注射法:50%注射液肌肉注射2~4毫升,早晚各1次;静脉点滴4~8毫升,加10%葡萄糖液500毫升稀释。常用作口服煎剂的辅助治疗。㈢灌肠法:50%煎剂100毫升(内加0.25%普鲁卡因10~20毫升),每晚一次保留灌肠,7~10天为一疗程。用于口服煎剂后症状好转而肠道病理改变恢复不明显的病例。㈣敷脐法:用苦参粉8~10克,以温水调成稠糊状,做饼敷脐部,盖以油纸或纱布,用绷带固定。每日1~2次。据数百例临床观察,口服煎剂或外用敷脐治疗急性菌痢的治愈率均在85%以上。平均治愈日数在1周左右,尤以临床症状改善较快。煎液对慢性迁延性菌痢,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型效果也较好。苦参敷脐后,患者腹部有发热感,肠蠕动稍增强,排气通顺,腹痛、便次及里急后重逐渐减轻,同时出现多尿现象。由此推断,可能是药物刺激脐部穴位,通过穴位的神经反射,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胃肠血液循环,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从而发生疗效。也有认为其疗效的获得有两个环节:一是药物本身的作用,二是脐穴的作用。

  ②治疗急性肠胃炎

  每次用1.5钱煎服,每日2次;或用糖浆剂(每100毫升含生药1两),每次10~15毫升,日服2次;也可用胶囊剂,每次0.5克干粉,日服4次。一般服药1~2天治愈。

  ③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除一般保肝治疗外,每日用苦参粉4克,装胶囊或制成丸剂分4次服。观察19例,黄疸消退时间平均为12.6天,最短的3天;同时自觉症状亦有所改善;肝肿大及肝功能的恢复亦较快。

  ④治疗小儿肺炎

  用200%苦参注射液2毫升行肌肉注射,每日2次。有心力衰竭和暴喘、高热、惊厥及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例,加用西药处理。根据129例(其中有47例合并静脉点滴广谱抗菌素1次)的观察结果,有效率在92%以上,临床治愈率为34.9%,平均住院天数为3.8天。有57.4%的患儿呼吸道感染症状减轻、肺部罗音减少,病情好转后即出院。无效病例为重症肺炎,或有合并症及脱水者。治疗过程中有两例于注射后5分钟发生过敏反应,分别表现为呼吸急促、面色青紫、四肢厥冷、心率增加和突然憋气、满头大汗、面色苍白、脉细弱至不能触及。

  ⑤治疗急性扁体炎等

  用50%苦参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3毫升,每日2次,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合膜炎、急性乳腺炎、牙周炎、外科感染和肿、肾盂肾炎、急性气管炎、急性淋巴结炎等10余种急性炎症性疾病220例,平均有效率在90%以上,治愈率在74%以上。此外,对结肠炎、胆囊炎、膀胱炎及其它炎症也有一定疗效。

  ⑥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苦参、桔梗按7:3配合,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1钱,日服2次,10天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共治498例(均为50岁以上患者),治愈2例,显效112例,好转296例,无效88例。有效率为82.3%。副作用:有43例出现恶心呕吐,胃部灼热感及疼痛,腹泻腹胀;2例鼻咽发干,1例眼花。

  ⑦治疗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口服浸膏制成的片剂或糖浆,成人每日按生药30克的剂量3次分服,小儿酌减,连服7日为一疗程。治疗100例,92例治愈。大多数于治疗后1~4日症状消失,粪便恢复正常,粪检阴转。部分病例随访3~9个月,除1例外,其余未见复发。如用25%苦参煎液行保留灌肠,成人每次100~200毫升,每日1次,连续5次,也有疗效,但不及口服为佳。少数病例服药后感恶心,个别手指发麻,均不影响继续治疗。

  ⑧治疗人肠滴虫

  口服苦参粉胶囊或苦参片,成人每次按生药1.2~4克的剂量,每日3次,小儿酌减。一般以10天为一疗程。如效果不佳,可另用50%苦参煎剂60~100毫升行保留溜肠,每日1次。对腹痛明显或大便次数较多者加用西药对症处理,有蛔虫者兼用驱蛔药。据54例观察结果,临床治愈率占50%。治愈者症状和体征平均于11.44天消失,粪检平均于11.67天转阴。少数病例有头晕、便秘、胃纳减退、恶心等反应,均很轻微,能自行消失。

  ⑨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用苦参粉0.6克与等量葡萄糖、硼酸粉及枯矾粉混合作为1次量,行局部治疗。用时先以1/5000高锰酸钾溶液灌洗阴道,擦干后撒入药粉。每日1次,连续3次为一疗程。临床观察176例,总成功率为71.5%。其中追踪3月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无滴虫者为痊愈,占26.1%;追踪不足3月,但症状消失、阴道分泌物无滴虫者属有效,占45.4%。有宫颈糜烂者治疗后亦大有改善。用药后少数患者阴道有轻微疼痛;疗程结束后复查几乎所有患者都有阴道表皮脱落现象,经追踪观察未见对机体有不良影响。

  ⑩治疗血吸虫病腹水

  每天用苦参6~8克煎服。观察25例,大多在服药后2日内小便次数增多,腹围减小,为进行脾切除术创造了条件。

  此外,据报告试服苦参制剂治疗丝虫病,似有杀虫作用。

  【摘录】 《*辞典》

专家解读

苦参

【功效】 苦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泻痢、黄疸、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等症状。此外,苦参还有一定的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常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妇科炎症等。

【禁忌】

  1. 脾胃虚寒者慎用:苦参性寒,脾胃虚寒者服用可能导致胃痛、腹泻等症状加重。
  2. 孕妇忌用:苦参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妇使用可能对胎儿不利。
  3. 过敏体质者慎用:部分人对苦参可能存在过敏反应,使用前应进行皮肤敏感测试。
  4. 不宜过量:过量使用苦参可能导致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配伍】

  1. 黄连黄芩配伍:增强清热燥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泻痢。
  2. 蛇床子地肤子配伍:增强杀虫止痒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等。
  3. 茵陈栀子配伍: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具有较好的利胆退黄作用。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苦参含有多种生物碱,如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等,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1. 抗菌抗病毒:对多种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
  2. 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症状。
  3. 抗肿瘤作用:苦参碱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对某些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4. 免疫调节作用: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特效】 苦参在治疗皮肤病方面具有显著特效,尤其是对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等病症有较好的疗效。此外,苦参在治疗妇科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等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

【上市产品】 市场上含有苦参成分的产品较多,常见的有:

  1. 苦参洗液: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等。
  2. 苦参片/胶囊:用于清热燥湿、治疗湿热泻痢等。
  3. 苦参凝胶:用于妇科炎症的治疗。
  4. 苦参提取物:作为原料用于多种中药复方制剂中。

这些产品在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生指导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