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
(麦门冬,沿阶草,书带草,寸冬)
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Ophiopogonis Radix
内服:煎汤,10~20克;或6~12克入丸、散。
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
喜温暖和湿润气候。宜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上和沙质壤土,过沙和过黏的土壤,均不适于栽培麦冬。
多年生常绿草本。根状茎短粗,具细长匍匐茎,有膜质鳞片。须根端或中部膨大成纺锤形肉质块根 。叶基生成密丛、线形,略坚挺外弯,长10~50厘米,宽 约2~4毫米,边缘粗糙有细齿,主脉不隆 起。花被6 片,基部短,披针形,浅紫或青兰色,形小。花柄极短,花期7~8月。桨果球形碧蓝色, 直径4~6毫米左右,果熟期11月。
本品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直径0.3~0.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药物来源】
该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沿阶草)Ophiopogon japonicus (T.f)Ker-Gawl.的干燥块根。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
根。叶丛生于基部,狭线形,长10~30厘米,宽因品种不同粗细有异。花茎常低于叶丛,稍弯垂,花淡紫色总状花序,花生于苞片下,每个苞片内1-2朵,花期5~8月。果黑蓝色。该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 的干燥块根。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暴晒揉搓、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
【性状】该品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直径0.3~0.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白,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
【功能与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临床常用品有去心与不去心之分,去心之说最早见于陶弘景《名医别录》,谓麦冬如不去心可令人心烦。然后世医家反对者众多,如吴鞠通每用麦冬则注明不去心,谓麦冬有心可以心入心,直清心经之热。笔者认为似无争论之必要,由于中国各地用药习惯不同,可入乡随俗,不必苛求。如欲用其入心清热,可用朱砂拌之,称为辰麦冬。
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滋阴清心多连心用。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轧扁,干燥。
【药物性状】
该品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cm,直径0.3~0.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成品鉴别】
(1) 该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根被为3~5列木化细胞。皮层宽广,散有含草酸钙针晶束的黏液细胞,有的针晶直径至10μm;内皮层细胞壁均匀增厚,木化,有通道细胞,外侧为1列石细胞,其内壁及侧壁增厚,纹孔细密。中柱较小,韧皮部束16~22个,各位于木质部束的星角间,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以及内侧的木化细胞连结成环层。髓小,薄壁细胞类圆形。
(2)取该品的薄片,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浅蓝色荧光。
【性状鉴别】
(1)麦冬(浙麦冬)块根纺锤形,长1.5-3.5cm,中部直径3-7mm。表面土黄色或黄白色,有较深的不规则细纵纹,有时一端有细小中柱外露。质韧,断面类白色,中央有细小圆形中柱,新鲜时可抽出。气微香,味微甘、涩,嚼之微有粘性。川麦冬块根较短小,表面乳白色。质较坚硬,香气小,味淡,少粘性。
(2)沿介草 块根纺锤形,长0.8-2cm,中部直径2-4mm。表面有细纵纹。断面黄白色,中柱细小。味淡。以肥大、淡黄白色、半透明、质柔、嚼之有粘性者为佳。
【临床应用】
1.阴虚燥咳、咯血等:麦冬、天冬、川贝各9g,沙参、生地各15g,水煎服。
2.热病心烦不安:麦冬、栀子、竹叶各9g,生地15g,莲子心6g,水煎服。
3.糖尿病:党参、麦冬、知母各9g,竹叶、天花粉各15g,生地12g,葛根,获神各6g,五味子、甘草各3g,水煎服。
4.萎缩性胃炎:党参、麦冬、沙参、玉竹、天花粉各9g,乌梅、知母、甘草各6g,水煎服。
5.阴虚内热、津少口渴 :麦冬、石斛各9g,玉竹、生地各12g,水煎服。
【相关记载】
1.《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2.《名医别录》: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烦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
3.《药性论》:治热毒,止烦渴,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治肺痿吐脓,主泄精。
4.《本草拾遗》:治寒热体劳,下痰饮。
5.《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时疾热狂,头痛,止嗽。
6.《本草衍义》:治心肺虚热。
7.《珍珠囊》: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
8.《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治经枯乳汁不下。
9.《用药心法》: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
10.《南京民间药草》:治妇女湿淋。
11.《福建民间草药》:能清心益肝,利尿解热,治小便淋闭,小儿肝热。
12.《安徽药材》:治咽喉肿痛。
13.《本草汇言》: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也。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失守;或肺热肺燥,咳声连发,肺痿叶焦,短气虚喘,火伏肺中,咯血咳血;或虚劳客热,津液干少;或脾胃燥涸,虚秘便难;此皆心肺肾脾元虚火郁之证也。然而味甘气平,能益肺金,味苦性寒,能降心火,体润质补,能养肾髓,专治劳损虚热之功居多。如前古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等疾,则属劳损明矣。
14.《药品化义》:麦冬,润肺,清肺,盖肺苦气上逆,润之清之,肺气得保,若咳嗽连声,若客热虚劳,若烦渴,若足痿,皆属肺热,无不悉愈。同生地,令心肺清则气顺,结气自释,治虚人元气不运,胸腹虚气痞满,及女人经水枯,乳不下,皆宜用之。同黄芩,扶金制木,治臌胀浮肿。同山栀,清金利水,治支满黄疸。又同小荷钱,清养胆腑,以佐少阳生气。入固本丸,以滋阴血,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相交之义。
15.《本草新编》:麦门冬,泻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热邪,补心气之劳伤,止血家之呕吐,益精强阴,解烦止渴,美颜色,悦肌肤,退虚热,解肺燥,定咳嗽,真可持之为君而又可借之为臣使也。但世人未知麦冬之妙用,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不知麦冬必须多用,力量始大,盖火伏于肺中,烁干内液,不用麦冬之多,则火不能制矣;热炽于胃中,熬尽其阴,不用麦冬之多,则火不能息矣。更有膀胱之火,上逆于心胸,小便点滴不能出,人以为小便火闭,由于膀胱之热也,用通水之药不效,用降火之剂不效,此又何用乎?盖膀胱之气,必得上焦清肃之令行,而火乃下降,而水乃下通。夫上焦清肃之令禀于肺也,肺气热,则肺清肃之令不行,而膀胱火闭,水亦闭矣。故欲通膀胱者,必须清肺金之气,清肺之药甚多,皆有损无益,终不若麦冬清中有补,能泻膀胱之火,而又不损膀胱之气,然而少用之,亦不能成功,盖麦冬气味平寒,必多用之而始有济也。
16.《本经疏证》:麦门冬,其味甘中带苦,又合从胃至心之妙,是以胃得之而能输精上行,肺得之而能敷布四脏,洒陈五腑,结气自尔消熔,脉络自尔联续,饮食得为肌肤,谷神旺而气随之充也。香岩叶氏曰,知饥不能食,胃阴伤也。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乃安,所制益胃阴方,遂与仲景甘药调之之义合。《伤寒论》、《金匮要略》用麦门冬者五方,惟薯蓣丸药味多,无以见其功外,于炙甘草汤,可以见其阳中阴虚,脉道泣涩;于竹叶石膏汤,可以见其胃火尚盛,谷神未旺;于麦门冬汤,可以见其气因火逆;于温经汤,可以见其因下焦之实,成上焦之虚。虽然,下焦实证,非见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不可用也;上气因于风,因于痰,不因于火,咽喉利者,不可用也;虚羸气少,不气逆欲吐,反下利者,不可用也;脉非结代,微而欲绝者,不可用也。盖麦门冬之功,在提曳胃家阴精,润泽心肺,以通脉道,以下逆气,以除烦热,若非上焦之证,则与之断不相宜。
17.《本草正义》: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凡胃火偏盛,阴液渐枯,及热病伤阴,病后虚羸,津液未复,或炎暑燥津,短气倦怠,秋燥逼人,肺胃液耗等证,麦冬寒润,补阴解渴,皆为必用之药。但偏于阴寒,则惟热炽液枯者,最为恰当,而脾胃虚寒,清阳不振者,亦非阴柔之品所能助其发育生长。况复膏泽厚腻,苟脾运不旺,反以碍其转输而有余,而湿阻痰凝,寒饮停滞者,固无论矣。《本经》、《别录》主治,多就养胃一层立论,必当识得此旨,方能洞达此中利弊。不然者,拘执伤饱支满,身重目黄等说,一概乱投,自谓此亦古人精义所在,岂不益增其困?《别录》又以麦冬主痿蹶者,正是《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意。胃主肌肉,而阳明之经,又自足而上,阳明经热,则经脉弛缓而不收,胃液干枯,则络脉失润而不利,补胃之津,而养阳明之液,是为治痿起废之本。但亦有湿流关节,而足废不用者,则宜先理其湿,又与滋润一法,遥遥相对,不知辨别,其误尤大。《别录》又谓其定肺气,而后人遂以麦冬为补肺主药,盖以肺家有火,则滋胃之阴以生肺金,亦是正法,参麦散一方,固为养胃保肺无上妙品。然肺为贮痰之器,干燥者少,湿浊者多,设使痰气未清,而即投粘腻,其害已不可胜言,而麦冬又滋腻队中之上将,或更以沙参、玉竹、二母等柔润甘寒之物辅之,则盘踞不行,辟为窟宅,而清肃之肺金,遂为痰饮之渊薮矣。麦冬本为补益胃津之专品,乃今人多以为补肺之药,虽曰补土生金,无甚悖谬,究其之所以专主者,固在胃而不在肺,寇宗奭谓治肺热,亦就肺家有火者言之,柔润滋液,以疗肺热叶焦,亦无不可,《日华》谓主肺痿,固亦以肺火炽盛者言之也。然又继之曰吐脓,则系肺痈矣。究之肺痿、肺痈,一虚一实,虚者干痿,实者痰火。麦冬润而且腻,可以治火燥之痿,不可治痰塞之痈,且肺痈为痰浊与气火交结,咯吐臭秽,或多脓血,宜清宜降,万无投以滋腻之理。即使如法清理,火息痰清,咳吐大减,肺气已呈虚弱之象,犹必以清润为治,误与腻补,痰咳即盛,余焰复张,又临证以来之历历可据者。而肺痿为肺热叶焦之病,若但言理法,自必以补肺为先务。然气虚必咳,咳必迫火上升,而胃中水谷之液,即因而亦化为痰浊。故肺虽痿矣,亦必痰咳频仍,咯吐不已,惟所吐者,多涎沫而非秽浊之脓痰,是亦止宜清养肺气,渐理其烁金之火。使但知为虚而即与粘腻滋补,则虚者未必得其补益,而痰火即得所凭依,又致愈咳愈盛,必至碎金不鸣,而不复可救,此沙参、玉竹、麦冬、知母等味,固不独脓痰肺痈所大忌,即虚痰之肺痿,亦必有不可误与者。《日华》又谓麦冬治五劳七伤,盖亦《本经》主伤中之意,养胃滋阴,生津益血,夫孰非调和五脏之正治。然以为服食之品,调养于未病之先则可,若曰劳伤已成,而以阴柔之药治之,又非阳生阴长之旨。且劳损之病,虽曰内热,然亦是阴虚而阳无所附,补脾之气,助其健运,尚能击其中坚,而首尾皆应。徒事滋润养阴,则阴寒用事,而脾阳必败,不食、泄泻等证,必不可操券以俟,越人所谓过中不治之病,又皆阴柔之药以酿成之矣。
【食疗价值】
百合科草本植物麦冬的块根。产于四川、浙江、湖北等省。夏季采挖,暴晒,堆置,近干时除去须根,干燥。生用。
【性能】味甘、微苦,性微寒。
【用途】用于阴虚肺燥,咳嗽痰粘;热伤胃阴或胃阴虚,咽干口渴,大便干结;心阴虚或心经有热,心烦不眠,舌红少津。
【用法】一日10~15g。煎汤,泡茶,煎膏滋,入粥等。
【附方】
1、二冬膏:天冬、麦冬各等量。加水煎取浓汁,入约等量的炼蜜共煎沸。每次吃1匙。
源于《张氏医通》。本方以二冬养阴润肺,清热降火。用于阴虚肺热或肺痨咳嗽,咽干口渴,发热或潮热。
2、麦冬粟米粥:麦冬15g,鲜竹叶10g,粟米100g。麦冬、竹叶煎水取汁,粟米加水煮至半熟时加入前汁,再煮至粥熟。
源于《外台秘要》麦门冬饮(去原方鸡蛋白)。本方以麦冬养阴清心,竹叶清心除烦,粟米养胃、除烦热。用于心热烦闷,口渴,舌红少津。
材料:天门冬、麦冬各10克,雪梨1个。
调料:冰糖末适量。
做法:
1)雪梨洗净、去核、切片。
2)将天冬、麦冬、冰糖末同放瓦罐内,加水适量。
3)大火烧沸,改用小火煲1小时即可。
天冬与麦冬均为甘寒滋阴之品,雪梨富含膳食纤维、果胶,三者搭配,有滋阴润肺、润肤瘦身之功效。
4、配方:麦冬、党参、北沙参、玉竹、天花粉各9克。
用法:上药共研成粗末,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服1剂,每日1次。
功效:本方具有疏肝、养阴、清热之功效。
主治:胃热阴虚型胃炎。
来源:《中国食疗学》。
5、降血糖、治疗糖尿病
麦冬、乌梅、天花粉各15克。煎水取汁。每天两次。一次150毫升。
6、治疗便秘
麦冬、生地、元参各12克。煎水取汁。
枸杞麦冬炒蛋丁
材料
辅料:枸杞子10克,麦门冬10克,
做法
1.枸杞洗净,在沸水中略氽一下;
2.麦门冬洗净,于水中煮熟,剁成碎末;
3.花生米炒脆;
4.猪瘦肉切成丁;
5.鸡蛋打在碗中,加盐打匀隔水蒸熟,冷却后切成粒状备用;
6.将锅置旺火上,加花生油,把猪肉丁炒熟;
7.再倒入蛋粒、枸杞子、麦门冬碎末,炒匀;
8.加精盐,水淀粉勾芡,加味精调味,盛入盘中,铺撒脆花生米即可。
【健康提示】
1.滋补肝肾,强身明目。适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
2.麦冬滋阴,枸杞壮阳,二药相配调理阴阳,不温不燥,作用较为平衡。
3.鸡蛋、瘦肉含脂肪少,富含蛋白质,适于肝病患者食用。
4.这道菜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且能强身,常食有益健康。
食物相克:
鸡蛋:与鹅肉同食损伤脾胃;与兔肉、柿子同食导致腹泻;同时不宜与甲鱼、鲤鱼、豆浆、茶同食。
花生仁(生):对于肠胃虚弱者,花生不宜与黄瓜、螃蟹同食,否则易导致腹泻。
枸杞子:枸杞一般不宜和过多茶性温热的补品如桂圆、红参、大枣等共同食用。
麦门冬:麦门冬与款冬、苦瓠、苦参、青襄相克。
【药方选录】
1.素体阴虚:麦冬(鲜品,去心)2500克,捣烂,煮熟,绞取汁,加人蜂蜜500克,放锅内(不用铝锅、铁锅)以重汤煮,不断搅拌,待液稠如饴,盛于瓷器中备用。每次用温酒调服1匙,每日2次。长服有滋补强壮、延年益寿之功。
2.慢性萎缩性胃炎:麦冬、党参、沙参、玉竹、天花粉各9克,乌梅、知母、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3.慢性胃炎:麦冬9克,黄芪9克,党参10克,王竹10克,黄精10克,天花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胃阴不足者有良效。
4.糖尿病,口渴多饮:麦冬12克,生地12克,天花粉10克,知母12克,黄连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缓解燥渴的作用。
5.肠燥便秘,大便于结:麦冬15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6.暑天汗多口渴,体倦乏力:麦冬10克,人参10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每日二剂。本法对汗出虚脱,心慌心悸,血压过低之症,用之也有良效。
7.急、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阴虚燥咳者:麦冬、天冬、知母、川贝母、百部各9克,沙参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8.冠心病心绞痛:麦冬45克,加水煎成30~40毫升,分次服用,连服3~18个月。对缓解心绞痛、胸闷及改善心电图均有一定作用。
9、阴虚燥咳、咯血等:麦冬、天冬、川贝各9g,沙参、生地各15g,水煎服。
10、热病心烦不安:麦冬、栀子、竹叶各9g,生地15g,莲子心6g,水煎服。
11、用于肺阴不足,温燥伤肺、干咳气逆,咽干鼻燥等证,如清燥救肺汤,即以本品配伍桑叶、杏仁、阿胶、生石膏等药;治肺阴亏损、劳热咯血及燥咳痰粘之证,如二冬膏,即麦冬,天门冬等分,加蜂蜜收膏。
12、用于胃阴不足,舌干口渴,多配伍沙参、生地、玉竹等同用。
13、用于温病邪热入营,身热夜甚、烦躁不安,如清营汤;以本品配伍酸枣仁,生地等,可防治阴虚有热,心烦失眠,如天王补心丹。
14、消渴:把大苦瓜捣成汁,泡麦冬二两,过一夜,麦冬去心、捣烂,加黄连(去皮毛)研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后服。一天服两次。两天后当可见效。
15、吐血、鼻血:用麦冬(去心)一斤,捣烂取汁,加蜜三合,调匀,分二次服下。
16、齿缝出血:用麦冬煎汤漱口。
17、喉疮:用麦冬一两、黄连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麦冬煎汤送下。
18、下痢口渴:用麦冬(去心)三两、乌梅肉二十个,锉细,加水一升,煮成七合,细细饮下,有效。
19、配元参, 一清一滋,金水相生,养阴润肺,生津止渴,用治小儿阴伤咳嗽,不食,苔花剥者有效。
20、配半夏,止咳降逆,生津益胃之功悉具,宜于肺胃阴伤,气火上炎,咳吐涎沫咽干而渴等症。
21、配五味子,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功能养阴敛汗,用治阴虚汗多,心悸,肺虚久咳,少痰或痰粘不爽等。
22、配沙参,肺胃同治,具有清肺凉胃,养阴生津之良好效用,用于阴虚肺燥或热伤肺阴所致的干咳少痰,咽喉干燥等症。
23、配粳米,适用于热病之后,或慢性病中出现的胃中气阴两伤证,具有较缓和的清补作用。
24、配乌梅,酸甘化阴,生津止渴效力显著,外感所致的肺胃津伤渴甚或内伤而见的胃热津伤消渴,均可选用。又乌梅能涩肠固脱而止利,合麦冬救阴以润燥,对于久泻久利,大肠津脱,虚火上炎之喜唾,喉干难忍,引饮无度者,尤为适合。
25、治疗百日咳:麦冬、天冬各20g,鲜竹叶10g,百合15g。水煎服。
专家解读
【功效】 麦冬,又称为麦门冬,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主要功效包括滋阴润肺、养胃生津、清心除烦。常用于治疗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等症状。此外,麦冬还有助于改善便秘和调节免疫系统。
【禁忌】 在使用麦冬时,需要注意以下禁忌事项:
- 脾胃虚寒:麦冬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加重寒症。
- 湿痰内阻:体内有湿痰者不宜使用,以免助湿生痰。
- 孕妇: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影响胎儿。
- 过敏体质:对麦冬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配伍】 麦冬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麦冬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麦冬皂苷、麦冬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具有以下作用:
- 抗氧化:麦冬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清除自由基。
- 抗炎:麦冬皂苷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
- 降血糖:麦冬多糖对血糖有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症状。
- 免疫调节:麦冬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特效】 麦冬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糖尿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效。其滋阴润肺的功效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良好的缓解作用,而其降血糖作用则对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上市产品】 市场上含有麦冬的相关产品较多,常见的有:
- 麦冬口服液:主要用于滋阴润肺,治疗口干咽燥、干咳少痰。
- 麦冬颗粒:便于携带和服用,适用于阴虚内热、心烦失眠。
- 复方麦冬片:常与其他药材配伍,用于治疗多种阴虚症状。
- 麦冬茶:作为保健茶饮,有助于日常滋阴润燥。
这些产品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说明和医生建议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