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药材大全 > 根茎类 > 玄参
玄参

玄参

(山当归,北玄参,元参,玄台,咸,重台,鬼藏,正马,逐马,浙玄参,水萝卜,野脂麻,鹿肠,端,馥草)

拼音XuanShen
性味

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主治

温热病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肿痛、瘰疬痰核、疽疮毒。

拉丁学名

Picriae Herba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采集加工

立冬前后采挖,反复堆、晒,至内部色黑,晒干,切片,生用。

生长环境

生于溪边、山坡林下及草丛中。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长圆柱形或纺锤形。茎具四棱,有沟纹。下部叶对生,上部叶有的互生,卵形至披针形,长10~15cm,边缘具细锯齿,齿缘反卷,骨质,并有突尖。聚伞圆锥花序大而疏散,轴上有腺毛;花萼5裂,裂片边缘膜片;花冠褐紫色,上唇长于下唇;退化雄蕊近圆形。蒴果卵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本品呈类圆柱形,中间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长6~2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缴沟、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

  【出处】:《神农本草经》。

  【中药材学名】:Radix Scrophulariae。(英)Figwort Root

  【别名】:元参、浙玄参、黑参、乌元参重台,鬼藏,正马,鹿肠,端,玄台,咸,逐马,馥草,黑参,野脂麻,

  【基原】:该品为双子叶植物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Hemsl. 的干燥根。

  【采制】: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根茎、子芽、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反复数次至干。

  【化学成分】: 含微量挥发油、植物甾醇、油酸、亚麻酸、糖类、左旋天冬酰胺及生物碱。

  【性味归经】: 味甘、苦、咸; 性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主治】:温邪入营,内陷心包,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10~15克。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用。反藜芦

  【类药比较】:玄参∶生地黄两者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治热入营血,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常相须为用。但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故咽喉肿痛,痰火瘰疬多用;生地黄清热凉血力较大,故血热出血,内热消渴多用。

  药材性状

  根类圆柱形,中间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长6~2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横向皮孔及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咸。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玄参 根类圆柱形,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似羊角状,长6-2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有明显纵沟或横向皮孔,偶有短的细根或细根痕。质坚实,难折断,断面略平坦,乌黑色,微有光泽。有焦糖气,味甘微苦。以水浸泡,水呈墨黑色。

  2.北玄参 根圆柱形,有纵皱纹,表面灰褐色,有细根及细根痕。

  以条粗壮、质坚实、断面色黑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

  1.玄参 后生皮层微微栓化,皮层细胞切向延长,长方形或类圆形,石细胞单个散在,或3-5个成群。韧皮射线多裂隙。导管呈断续放射状排列,中央有少数导管,并有薄壁细胞。

  2.北玄参皮层无石细胞。

  粉末特征:

  玄参灰棕色。

  ① 石细胞大多散在或2-5成群,长方形,类方形,类圆形,三角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2-94μm(-128),壁厚5-26μm,有的孔沟分叉,胞腔较大。

  ②薄壁组织碎片甚多,细胞内含核状物。

  ③木纤维细长,壁微木化。

  ④ 可见网纹与孔纹导管。

  功效应用

  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散结利咽,滋阴的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热病伤阴之证。有清热凉血,解毒滋阴的功效。治温热病热入营血,伤阴劫液所致的身热烦渴,夜寐不安,舌绛者,可与生地、犀角、丹参等药合用,如清营汤;治温热病热陷心包之壮热,神昏谵语者,可与犀角、连翘心、麦冬等药合用,如清宫汤;治温热病高热发斑者,可与石膏、犀角、知母等药合用,如化斑汤。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

  玄参含生物碱、糖类、甾醇(Phy- tosterol)、氨基酸(左旋天冬酰胺 L-Asparagine 等)、脂肪酸(主要是油酸、亚麻酸、硬脂酸)、挥发油、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 类物质.

  作用

  玄参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的功效,玄参主治温邪入营。

  1、玄参治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斑如锦文,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玄参、升麻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类证活人书》玄参升麻汤)

  2、玄参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蘸食之。(《济急仙方》)

  3、玄参治三焦积热:玄参、连黄、大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丹溪心法》)

  4、玄参解诸热,消疮毒:玄参、生地黄各一两,大黄五钱(煨)。上为末,炼蜜丸,灯心、淡竹叶汤下,或入砂糖少许亦可。(《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5、玄参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玄参一两,麦冬(连心)八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温病条辨》增液汤)

  6、玄参治瘰疬初起:元参(蒸)、牡蛎(煅,研)、贝母(去心,蒸)各四两。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服。(《医学心悟》消瘰丸)

  7、玄参治急喉痹风,不拘大人小儿: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一两。为末,新汲水服一盏。(《圣惠方》)

  8、玄参治伤寒上焦虚,毒气热壅塞,咽喉连舌肿痛:玄参、射干、黄药各一两。上药捣筛为末,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圣惠方》玄参散)

  玄参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口渴舌绛、烦燥、夜寐不安、神识不清或身发斑疹等症。温邪入于营血,伤阴劫液则口渴舌绛,内陷心包则烦燥神昏。玄参能清热凉血,并有养阴生津作用,常合鲜生地、麦冬、黄连、连翘、银花、竹叶卷心等同用于以上诸症。

  玄参滋养肾阴的功效,玄参为咸寒之品。玄参用于咽喉肿痛、目赤、瘰历结核等症。可用本品配合生地、石决明夏枯草、青箱子、密蒙花等同用。治瘰历结核,可配贝母、牡蛎等同用。

  用药禁忌

  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玄参;玄参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噎人喉,丧人目;玄参恶黄耆、干姜大枣山茱萸,反黎芦。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的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 玄参流浸膏微量对蟾蜍有轻微强心作用,剂量稍大则使心脏呈中毒现象.对蟾蜍下肢血管有扩张作用,且不受剂量大小的影响.

  2. 对血压的作用 流浸膏给麻醉兔静脉注射,小量能使血压先略有上升,继则下降;大量则仅使血压下降.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乙醇浸出液及煎剂,对麻醉犬、猫、兔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健康犬及“肾型高血压”犬,口服煎剂 2g/kg,每日 2 次,均表现降压作用,对后者的降压作用较前者更显著,剂量减少时,降压作用的出现则延缓.

  3. 抗菌作用 在试管内,玄参对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及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玄参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奥杜盎小芽胞癣菌也有抑制作用.实验表明: 玄参叶的抑菌效力比根强,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尤为明显.

  4. 其他作用 流浸膏对正常家兔皮下注射(5g/kg),可使血糖略有降低.对大肠杆菌引起的人工发热无解热作用.因含皂甙,故有显著的溶血作用,并能引起局部刺激.

  此外,同属植物 S. grossheimi 中所含的总黄酮甙元有降低动物血压、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利胆等作用.S. nodosa 有镇静、降压、强心、扩张血管及某些抗惊厥的作用.

  临床应用

  1.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口渴舌绛、烦躁、夜寐不安、神识不清或身发斑疹等症。

  温邪入于营血,伤阴劫液则口渴舌绛,内陷心包则烦躁神昏。玄参能清热凉血,并有养阴生津作用,常和鲜生地、麦冬、黄连、连翘、银花、竹叶卷心等同用于以上诸症。

  2.用于咽喉肿痛、目赤、瘰历结核等症。

  咽喉肿痛有外感风热所致者,有阴虚、虚火上炎所引起者,这两类咽喉肿痛,玄参皆可治疗。如感受风热者须配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等品;虚火上炎者配合养阴药如鲜生地、麦冬等品同用,故玄参为喉科常用之品,尤以治虚火上炎者为佳。至于目赤而有阴虚火旺的症候,可用该品配合生地、石决明、夏枯草、青箱子、密蒙花等同用。治瘰历结核,可配贝母、牡蛎等同用。

  3.玄参为咸寒之品,质润多液,功能滋阴降火、解毒、利胭;配牡蛎、贝母、夏枯草等,则散结消瘰;配银花、当归、甘草,则解毒消肿。

  4.玄参滋养肾阴的功效,与地黄相近,故两药常配合同用。但玄参苦泄滑肠而通便,泻火解毒而利咽,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一般不作长服的滋补之剂;地黄则功专补肾养阴,可作为久用的滋阴药品。

  常用配方

  1、治伤寒发汗吐下后,毒气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故身斑如锦文,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闭肿痛:玄参、升麻、甘草(炙)各25克。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25克,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服。 (《类证活人书》玄参升麻汤)

  2、治三焦积热:玄参、黄连、大黄各50克。为末,炼蜜丸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 小儿丸粟米大。 (《丹溪心法》)

  3、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玄参50克,麦冬(连心)八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 (《温病条辨》增液汤)

  4、治伤寒上焦虚,毒气热壅塞,咽喉连舌肿痛:玄参、射干、黄药各50克。上药捣筛为末,每服25克,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圣惠方》玄参散)

  5、治急喉痹风,不拘大人小儿:玄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50克。为末,新汲水服一盏。 (《圣惠方》)

  6、治瘰疬初起:元参(蒸)、牡蛎(煅,研)、贝母(去心,蒸)各200克。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15克,开水下,日二服。 (《医学心悟》消瘰丸)

  7、解诸热,消疮毒:玄参、生地黄各50克,大黄25克(煨)。上为末,炼蜜丸,灯心、淡竹叶汤下,或入砂糖少许亦可。 (《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8、治赤脉贯瞳:玄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蘸食之。 (《济急仙方》)

  中医传承各家论述

  1.张元素:玄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肃清而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玄参升麻汤,治汗下吐后毒不散,则知为肃清枢机之剂。以此论之,治空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以玄参为圣药。

  2.《纲目》: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法宜壮水以制火,故玄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疬亦是散火,刘守真言结核是火病。

  3.《本草正》:玄参,此物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阴,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缓。《本草》言其惟入肾经,而不知其尤走肺脏,故能退无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结热痈。

  《药品化义》:戴人谓肾本寒,虚则热。如纵欲耗精,真阴亏损,致虚火上炎,以玄参滋阴抑火。凡头疼、热毒、耳鸣、咽痛、喉风、瘰疬、伤寒阳毒、心下懊憹,皆无根浮游之火为患,此有清上澈下之功。凡治肾虚,大有分别,肾之经虚则寒而湿,宜温补之;肾之脏虚则热而燥,宜凉补之;独此凉润滋肾,功胜知、柏,特为肾脏君药。

  《玉楸药解》:玄参,清金补水,凡疮疡热痛,胸膈燥渴,溲便红涩,膀胱癃闭之证俱善。清肺与陈皮仁同服,利水合茯苓泽泻同服。

  6.《本草正义》:玄参,禀至阴之性,专主热病,味苦则泄降下行,故能治脏腑热结等证。味又辛而微咸,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亦能外行于经隧,而消散热结之痈肿。寒而不峻,润而不腻,性情与知、柏、生地近似,而较为和缓,流弊差轻。玄参赋禀阴寒,能退邪热,而究非滋益之品。《别录》所称补虚益精等辞,已觉言之过甚,乃《日华》竟称其补劳损,而景岳直谓其甘能滋阴,濒湖且谓与地黄同功,俗医遂用之于阴虚劳怯,则无根之火岂宜迎头直折,速其熄灭?且当时并不显见其害,甚且浮游之火受其遏抑,而咳呛等证,亦或少少见瘥,昧者方且归功于滋阴降火,而不知一线生阳,已渐消灭,从此不可救疗矣。此阴柔之害,与肆用知、柏者相等,则滋阴二字误之也。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7.《医学衷中参西录》:玄参,味甘微苦,性凉多液,原为清补肾经之药。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烁热,解毒消火,最宜于肺病结核,肺热咳嗽。《本经》谓其治产乳余疾,因其性凉而不寒,又善滋阴,且兼有补性,故产后血虚生热及产后寒温诸症,热入阳明者,用之最宜。愚生平治产后外感实热,其重者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玄参代方中知母,其轻者用拙拟滋阴清胃汤(玄参两半,当归三钱,生杭芍四钱,茅根三钱,甘草钱半)亦可治愈。诚以产后忌用凉药,而既有外感实热,又不得不以凉药清之,惟石膏与玄参,《本经》皆明载治产乳,故敢放胆用之。然石膏又必加人参以铺之,又不敢与知母并用。至滋阴清胃汤中重用玄参,亦必以四物汤中归、芍辅之,此所谓小心放胆并行不悖也。《本经》又谓玄参能明目,诚以肝窍于目,玄参能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明目。且目之所以能视者,在瞳子中神水充足,神水固肾之精华外现者也,以玄参与柏实、枸杞并用,以治肝肾虚而生热,视物不了了者,恒有捷效也。又外感大热已退,其人真阴亏损,舌干无津,胃液消耗,口苦懒食者,愚恒用玄参两许,加潞党参二、三钱,连服数剂自愈。《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

  8.《别录》:生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藏。

  9.《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

  10.《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11.《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12.《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

  13.《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药方选录

  1. 治疗三焦积热:玄参、黄连、大黄各50克.为末 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丹溪心法》)

  2. 治疗瘰疬初起:玄参(蒸)、牡蛎(醋煅 研)、贝母(去心 蒸)各200克.共为末 炼蜜为丸.每服15克 开水下 日二服.(《医学心悟》消瘰丸)

  3. 治疗伤寒上焦虚、毒气热壅塞、咽喉连舌肿痛:玄参、射干、黄药各50克.上药捣筛为末 每服25克 以水一大盏 煎至五分 去滓 不拘时温服.(《太平圣惠方》玄参散)

  4. 治疗急喉痹风 不拘大人小儿:玄参、鼠黏子(半生半炒)各50克.为末 新汲水服一盏.(《太平圣惠方》

  药用禁忌

  脾胃有湿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1.《雷公炮炙论》: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噎人喉,丧人目。

  2.《本草经集注》:恶黄耆、干、大、山茱萸。反黎芦。

  3.《本草经疏》:血少目昏,停饮寒热,支满,血虚腹痛脾虚泄泻,并不宜服。

  4.《医林纂要》:虚寒则忌。

专家解读

玄参

【功效】 玄参,别名元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肿疮毒等症。其性味苦寒,归肺、胃、肾经。

【禁忌】 使用玄参时需注意以下禁忌事项:

  1. 脾胃虚寒:因玄参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加重脾胃寒凉症状。
  2. 腹泻便溏:玄参具有润肠作用,腹泻便溏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腹泻。
  3. 孕妇慎用:孕妇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4. 不宜与藜芦同用:根据中药“十八反”,玄参不宜与藜芦同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配伍】 玄参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1. 配伍生地黄:用于清热凉血,治疗热病伤阴、舌绛烦渴。
  2. 配伍麦冬:滋阴降火,治疗阴虚火旺、骨蒸劳嗽。
  3. 配伍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
  4. 配伍桔梗甘草:利咽止痛,治疗咽喉肿痛。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玄参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环烯醚萜苷类、苯丙素苷类、有机酸类等。这些成分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玄参提取物能显著抑制炎症反应。
  2. 抗氧化作用:玄参中的苯丙素苷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3. 抗肿瘤作用:部分研究表明,玄参提取物对某些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
  4. 免疫调节作用:玄参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特效】 玄参在治疗咽喉肿痛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疗效。特别是对于慢性咽炎、扁体炎等咽喉疾病,玄参常作为主要药物使用。

【上市产品】 市场上含有玄参的相关产品较多,常见的有:

  1. 玄麦甘桔颗粒: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等症。
  2. 清热解毒口服液:用于清热解毒,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
  3. 复方玄参片:用于治疗阴虚火旺引起的口腔溃疡、咽喉不适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时应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