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介绍 体温过低,也称为低体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降至35℃(95°F)以下的一种病理状态。这种状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浸泡在冷水中、穿着不足、新陈代谢减慢、某些药物影响等。低体温症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症状包括寒战、皮肤苍白、疲劳、言语不清、意识模糊,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死亡。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体温过低的理解和治疗有了显著进展。研究表明,体温过低不仅影响心血管系统,还会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负面影响。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探索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外部加热、温液体输注、药物干预等。此外,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与个体对寒冷的敏感性有关,这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特效药 目前,针对体温过低的特效药物仍在研究和开发阶段。尽管没有明确的特效药,但某些药物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在特定情况下被用于辅助治疗,以帮助提高患者的代谢率和体温。此外,一些新型药物如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但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上市产品 市场上已有一些产品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体温过低。例如,便携式加热设备如加热毯、加热包和加热服,可以在寒冷环境中提供外部热源,帮助维持体温。此外,一些温液体输注设备也在医疗领域得到应用,用于快速提升患者的核心温度。还有一些智能穿戴设备,能够监测体温并及时发出警报,帮助早期发现低体温症的风险。尽管这些产品不能完全替代药物治疗,但在预防和辅助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体温过低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现代科学研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尽管特效药物仍在开发中,但市场上已有多种产品可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
当发抖停止而嗜睡和精神错乱加重时,这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急诊。在评估病情时首先要防止进一步散热,若病人无呼吸,无脉搏并且看上去已死时,必须决定是否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若病人能快速到达医院,应开始心肺复苏并维持之。若离权威性医疗单位有数小时之远,则对心肺复苏有争论。长时间的循环缺乏可引起永久性脑损害,即使处于深低温情况下也可发生脑损害;但若存在未被发觉的心跳时开始心肺复苏则可引起室性纤维颤动,后者若不能恢复到正常心律则可致死。因此少数专家认为若医院就在附近,可将心肺复苏推迟到在医院内获液体和电解质平衡后再开始。在转运途中必须十分小心地护理好病人,因刺耳的或突然的摆动可促发室性心动过速或纤维震颤,寒冷的心脏特别容易发生。失去知觉的体温过低的病人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必须用特殊的技术从体外和体内给予保暖。
在医院应立即采血分析血气和电解质而没有必要纠正血液温度;pH和PO2 应恢复到正常。若心脏复苏是必须的而且是能维持的,应立即将病人浸入含有45~48℃水的大浴盆中,使之迅速暖和过来。
在冰水内浸泡1小时或更长的病人,有可能复温成功而不留永久性脑损害。甚至核心体温到达26℃的病人也可获得恢复。因此在恢复温暖前,不要过早地宣布病人已经死亡。儿童的恢复较常见;而成人则较少见。在复温过程中,要特别当心,因为血pH,钾和钠可迅速发生变化。
体温过低可导致所有生理功能的加速,包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神经传导,精神的敏锐性,神经肌肉反应时间和代谢率。幼儿时,将全身浸泡在接近结冰的水中所致的低温过低,可保护低氧时的大脑。
核心体温降低可导致冷漠嗜睡,手脚笨拙,精神错乱,易激动,虚幻,呼吸减慢或停止,心跳减慢,不规则,最后停止。但只要病人当未温暖,不应认为病人已死。直肠温度<34℃有助于与因心脏病,糖尿病昏迷,胰岛素过量,脑血管意外或滥用药物所致的类似症状相区别。普通的临床体温表不能测量体温过低时很低的体温,必须用特殊的低体温测量仪,若只有标准的临床体温表,汞柱不能升至34℃以上表明有体温过低。
因长期暴露于任何温度,人体散热大于产热时,可引起体温过低。体温过低最常见于寒冷季节或浸泡在水中,但若代谢性或活动性产热(发抖)不能维持核心体温时,也可发生于夏天或温暖季节。严重外伤后也可发生体温过低。固定不动,穿湿衣服,寒风和躺在寒冷的表面物上,可增加发生体温过低的危险性。
普通的临床体温表不能测量体温过低时很低的体温,必须用特殊的低体温测量仪,若只有标准的临床体温表,汞柱不能升至34℃以上表明有体温过低。
1、注意着装保暖 穿防寒服 防寒服隔热值高、携带方便,既能防风,又能防水,是一种理想的防寒用具。
2、寒从脚下起 鞋的材料要选通气性好的,如帆布,皮革等,穿橡胶与塑料鞋,脚在出汗以后,易发生冻伤。硬而紧的鞋子妨碍脚部的血液循环,也易发生冻伤。当脚趾有麻木感时(冻伤预兆),可作踏步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3、经常活动按摩 要尽量减少皮肤暴露部位,对易于发生冻疮的部位,有必要经常活动或按摩。避免接触导热快的物品。如金属与赤手或雪与臀部的接触,可使热量加速丧失,引起局部冻伤。
体温过低加重时,身体就难以再次自我加热,因此须从体外加热。如进行体外快速加热会促使冰冷的血液流人体内,进一步加重病情。可将热体放在以下部位:腰背部,胃部,腋窝,后颈,腕部,裆部,这些部位血流接近体表,可以携带热量进人体内。
4、及时补充能量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要维持体温,就必然代谢增加,体力消耗增多,只有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取量才能满足人体需要。因而高热量的蛋白质、脂肪类的食物应该比平常增加。酒精和水不能产热,寒冷时绝对不要饮酒,饮酒虽然暂时可以造成身体发热的感觉,但实际上酒精使血管膨胀,增加了身体的散热,导致体力衰弱。专家提醒:绝对不要饮酒来御寒。
呼吸减慢或停止,心跳减慢,不规则,最后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