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
(病态人格)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有许多不同的用法,尚无统一的定义。在精神医学中价格一般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和持续的精神活动模式或行为模式,常与性格、个性等词混用。人格障碍过去又称为病态人格(psychopathic personality)或人格变态,这种人的人格的某些特点过份突出,影响了本人或周围人的生活的和谐,因而引起别人的注目或认为必须处理。本人一般不能认识或不肯承认自己有这些缺点。人格障碍因为没有明确的“发病”、“病情波动”和医药治疗方法,所以一般不作为疾病。但又因为某些原来人格正常的精神病或器质性脑病的患者可以出现人格障碍的症状,或某些人格障碍者的表现很像精神病,因此人格障碍成为精神医学的内容之一。
-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个体在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上存在长期、固定的模式,这些模式显著偏离了文化期望,导致个体在社交、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人格障碍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开始显现,并持续存在。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人格障碍的理解不断深入。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人格障碍可能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尤其是前额叶和边缘系统的异常。遗传学研究也发现,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史中常有类似心理问题。此外,心理社会因素如童年创伤、家庭环境不良等也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格障碍患者的脑部活动,揭示了他们在情绪调节、冲动控制和社交认知方面的神经机制异常。分子遗传学研究则通过分析特定基因多态性,试图找出与人格障碍相关的遗传标记。
特效药
目前,针对人格障碍并没有明确的特效药。药物治疗通常用于缓解伴随症状,如焦虑、抑郁或冲动行为。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抗焦虑药(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情绪稳定剂(如锂盐)。
尽管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某些症状,但它们并不能根本改变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心理治疗,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辩证行为疗法(DBT),被认为是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上市产品
市场上虽然没有专门针对人格障碍的特效药,但有一些药物和辅助产品可用于缓解相关症状。例如:
- 抗抑郁药:如氟西汀(Prozac)、舍曲林(Zoloft),用于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
- 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Xanax)、劳拉西泮(Ativan),用于短期缓解焦虑。
- 情绪稳定剂:如锂盐(Lithium)、丙戊酸钠(Depakote),用于控制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产品如情绪管理应用程序、心理自助书籍和在线心理咨询服务,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情绪和行为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药物和治疗产品的使用都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但应持积态度进行矫治。
一、药物治疗:尽管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作为改善某些症状的对症治疗并非无益。焦虑表现明显者可选用苯二氮类抗焦虑药,伴有脑电图改变的暴发型人格障碍可予抗癫痫药,碳酸锂对有冲动或攻击行为者有效。
二、精神治疗:在精神支持性治疗基础上的行为治疗,或通过参加治疗性团体(又称治疗性社会)组织的活动以控制和改善其偏离的行为。
三、精神外科治疗:颞叶切除或立体定向手术可改善一些人格障碍的表现,但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实践证明: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和锻炼,适当的劳动对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是有益的,处罚很少见效。提高素质和改善环境是预防人格障碍的主要措施,也是十分艰巨和长期的工作。
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以下几种类型:
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种人敏感多疑,常将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过分警惕与防卫,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往往将自己的挫折或失败归咎于他人。
分裂型人格障碍
是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他们缺乏亲密的人际关系,缺乏性兴趣,体验不到愉快,情感平淡,沉默寡言,孤单。
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或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这类人以情绪不稳定为特征。他们具有过分的情绪表达以引起他人注意,对人情感肤浅,说话装腔作势,易受他人或环境影响,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择手段,不断渴望受到赞赏。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经常发生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患者在儿童少年期(15岁以前)即见端倪,表现为品行不良如离家外出、与人斗殴、伤害动物、毁坏他人财物、经常说谎、偷窃等。成人(18岁以后)出现不负责任的或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他们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吸取教训,无自知之明。
焦虑型人格障碍
焦虑型人格障碍又称回避型人格障碍,此类人的特征是长期和全面的脱离社会关系。他们回避社交,特别是涉及较多人际交往的职业活动,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无能,过分焦虑和担心,怕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人格障碍患者对周围环境可带来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易发生违反社会法纪行为。据对监狱和少教所的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和成年罪犯中,反社会人格占半数左右。
迄今为止,这一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首先是异常特征与正常特征的重叠或移行问题,这是一个程度问题。有人提出,如果因为这种人格特征造成了社会适应困难,可以称为人格障碍。这是一个虽然相当含糊,但却经常应用的定义。这一定义牵涉到的变量太多,所以其信度和效度都不易确定。其次是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的界线问题,如前所述,人格是一个稳定和持续的特征,但在临床现场,有时也不易与某些精神疾病的慢性状态或早期状态鉴别。
虽然人格障碍与正常及与病态在理论上或定义上不易划出明确界线,但对一个有经验的医生来说,在在多数的实际场合下,诊断还是不难的。
人格障碍的诊断一般应符合下列条件:
1.这种行为模式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青少年期,而且是持续性的。
2.这种表现的特征具有持续性和普遍性,可反映在多数行为中。
3.由于这种表现,或影响本人的、或影响别人的工作生活学习,或两者兼而有之。
4.本人常不认识这是一种缺陷,或认为自己的表现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些人虽然口头上认识,但却难于改变。
5.这各具格特征不是由于其他疾病或严重的客观事件引起的。
6.必须是成人(一般是指18岁以上),少年儿童一般不诊断人格障碍。
人格特征的形成过去认为主要决定于环境因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代研究认为人格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一般在青少年期定型,以后即不易改变。研究发现,婴儿初生即具有某些气质特点(并不是“一张白纸”),这种特点一开始就会对周围人产生相互作用。长期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日后的人格特征。
异常人格,即人格障碍的形成与正常人格的形成相似,大多数也决定于遗传素质及环境因素,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较具体。例如在遗传方面,美国曾做过1,500对双生儿精神疾病的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儿人格障碍的同病率要比双卵者高许多倍,对某些类型的价格障碍,这种特点更明显。另外的研究又发现,儿童期的某些气质特点与成人期的某些人格障碍有一定的联系。在英美,心理分析的人格发展学说曾盛行一时,认为许多人格异常的表现是儿童期的性心理发育障碍加上心理防御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像正常人格形成一样,过去也有许多人认为异常人格的形成主要也是决定于环境因素,近数十年来的研究认为:环境(教育)虽然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同一父母生养,在同一环境下长大的兄弟姐妹,可以有很不同的性格,这一常见的事实就能说明这一点。异常人格也可以由疾病造成,主要是脑额叶的疾病(如脑外伤、脑炎等),精神分裂症也可以出现人格障碍症状,也可能是额叶功能障碍所致。这些都属于疾病的残留或后遗症状。
主要是影像检查排除器官功能性病变,如脑额叶的疾病(如脑外伤、脑炎等)
.
人格障碍的父母以其偏离行为必然对子女产生有害影响,但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患者对子女的影响是不一致的。父母患表演型人格障碍者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适应。父母一方患强迫型人格障碍,其子女常表现有间歇性排便控制不良。
反社会人格双亲的子女有较高的精神科转诊率。其中,男孩常有品行不良和严重违纪犯罪行为;女孩则是以性不检点、过早成婚、对所生的孩子缺乏热情等为特征。如父母患有恐怖症,子女也可出现怕上街和夜惊。
人格障碍的治疗是困难的。一来他们较少主动求医,二来目前的治疗也仅能改善一时性的精神病发作以及减轻社会适应和情绪功能不良。人格障碍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父母的爱护、悉心照料和正确教养以及良好的环境,可减低人格障碍的发生。儿童大脑有较大的可塑性,一些性格倾向经适当的教育可以纠正,如听之任之,发展下去可出现病态人格。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二版》中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一、症状标准 要符合下述三项:
1.有特殊的行为模式:表现在情感、警觉性、冲动控制、感知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明显与众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具有的特殊行为模式是长期的,持续性的,不限于精神疾病发作期。
3.其特殊行为模式具有普遍性,致使其社会适应不良。
二、严重程度标准:符合下述两项之一:
1.社交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
2、主观上感到痛苦。
三、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现年18岁以上。
四、排除标准:人格障碍不是由下列疾病引起:
1、严重躯体疾病;
2、脑器质性疾病;
3、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
4.严重的或灾难性精神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