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丹毒介绍
丹毒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急性炎症,主要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该病多见于下肢和面部,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发热,严重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丹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体内,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丹毒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科学家们发现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毒力因子在丹毒发病中起关键作用。此外,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也被认为是丹毒复发的重要因素。研究还表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控制丹毒的感染,但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通过细菌培养、PCR检测等手段,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病原体,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和MRI可以帮助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特效药
目前治疗丹毒的特效药主要是抗生素。青霉素类药物是首选,如青霉素G、阿莫西林等,因其对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具有高度敏感性。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近年来,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新一代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丹毒的治疗。
上市产品
市场上针对丹毒的治疗产品主要包括抗生素类药物和辅助治疗用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上市产品:
-
抗生素类药物:
- 青霉素G:注射剂型,广泛用于丹毒的初始治疗。
- 阿莫西林:口服剂型,适用于轻中度丹毒患者。
- 红霉素:口服或注射剂型,适用于青霉素过敏患者。
- 头孢曲松:注射剂型,适用于重症或耐药菌株感染。
-
辅助治疗用品:
- 抗感染敷料:如银离子敷料,有助于控制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 局部消毒剂:如碘伏、酒精等,用于皮肤消毒,预防感染扩散。
在使用这些产品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此外,患者应注意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康复。
需卧床休息。对发热、中毒和不适等需对症治疗。对老年病人应注意防止支气管肺炎、心衰和其他并发症。对诱因要同时给以相应治疗。
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静点,过敏者用红霉素1~1.5g/d静点或选用环丙氟哌酸0.2g/次,每日两次静点,口服泰利必妥0.2g/次,每日两次,也可选用先锋霉素V号6g/d静点或用头孢类抗生素。一般10~14天为一疗程,在皮损消退后,应维持一段时间。也可磺胺药物内服。对复发性丹毒比治疗急性丹毒用药要长些,不要停药过早,尽量预防复发,以免淋巴水肿不断发展。
约经2~5天的潜伏期后,突然急性发病,伴有高烧、寒战、头痛及呕吐等全身症状。初起的皮疹为一个有灼热感的红斑,迅速向周围蔓延成为一片红色损害。局部红、热、肿有触痛。表面紧张而有光泽,轮廓鲜明可分,严重时患部可发生水疱和大疱,甚至发生坏疽,皮肤由发红变成暗红及青黑色,以后皮肤组织坏死脱落,露出皮下组织;败血病可使病人短期内死亡。血中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增高。复发性丹毒是一种慢性丹毒。是在原发损害部位上,每隔几天、几周或几月甚至几年再发一次。再发的症状较一般丹毒为轻,每次发作时,患部稍微红肿、病人轻度发热和周身不适,往往在数日以后自然痊愈。复发性丹毒的好发部位是下肢,其次为面部,反复发作后,患处组织往往肥厚成为慢性淋巴水肿。虽然婴儿也可发生丹毒(脐感染),但一般说来,青春期后发病率为高,在20~60岁之间有几个高峰,70岁以后发病较少。目前尚不能进一步证实老年丹毒表现为更多渗出性的或者甚至是大疱性损害的偶然说法。
组织病理其病理特征是强烈水肿,血管扩张,血管附近有很多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链球菌。淋巴管内壁的内皮细胞肿大。
本病须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多形日光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鉴别。
1.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组织炎 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除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 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癣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 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头等处。
本病一般可自愈,较少并发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