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天花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现高烧、头痛、背痛等症状,随后在面部、躯干和四肢出现典型的皮疹,逐渐发展成水疱和脓疱。天花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尤其是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天花病毒属于痘病毒科,基因组为双链DNA。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科学家们已经成功解析了天花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这为疫苗的研发和疾病的防控提供了重要基础。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天花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但现有的疫苗仍能提供有效的保护。
特效药
目前,针对天花并没有特效药。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控制高烧、补充体液、预防继发感染等。然而,天花疫苗是预防天花最有效的手段。天花疫苗通常使用的是减毒的牛痘病毒,能够刺激人体产生针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上市产品
市场上主要有两种天花疫苗:ACAM2000和Jynneos。ACAM2000是一种减毒活疫苗,通过皮肤划痕的方式进行接种,适用于天花和猴痘的预防。Jynneos则是一种非复制型疫苗,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接种,适用于天花和猴痘的预防,且副作用相对较小。这些疫苗主要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并在全球范围内用于天花的预防和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天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宣布消灭,但天花病毒仍然存在于某些实验室中,因此天花疫苗和相关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1.一般护理 天花病人必须隔离至痂盖脱尽、溃疡愈合为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度、温度适宜,经常变换体位,以防褥疮。要充分供给液体,食物中有足够的蛋白质及维生素,注意口腔卫生。
2.对症治疗 对高热或烦躁病人,给予退热及镇静剂,眼局部角膜溃疡应积极治疗。继发细菌感染或败血症时,加用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
3.局部治疗 其原则是保持局部干净、清洁。减少痛感及痒感,防止抓伤,避免继发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2天。发病急,体温骤升至39~40℃,有烦躁、头痛、咽痛、四肢酸痛、寒战、呕吐、便稀等症状,神志清楚,偶发性谵妄、惊厥及衰竭表现。经2~4天皮疹出全。皮疹为离心性分布,头面部、四肢近端较多,驱干较少。最初为暗红色小丘斑,数小时后即有丘疹。经2~3天丘疹期,渐为水疱状即为痘疱,周围红晕。至5~8天疱疹灌浆,渐成脓疱,有痛感,周围红晕加深。此时温度再度升高,称“化脓热”。至10~14天,体温渐降,脓痂渐干缩,或破裂结痂,终成痂盖。再经2~4周,痂盖自然脱落,有痒感,并留下疱痕,称“麻点”。
【诊断】
出疹前与其他传染病,如流感、脑炎、脑膜炎、伤寒、中毒性猩红热等早期症状相似,只能根据疫情报告,否则难辨。出疹后可根据下列三点进行诊断。
1.种过痘菌(应以疤痕为凭)并且年龄在3~5岁以下,不可能是天花。
2.体检时仔细检查全身各部皮疹分部情况。天花皮疹为离心性分布,而水痘为向心性分布,可以鉴别轻型天花及重型水痘。
3.在出疹3天后,若接种痘苗仍能成功,断定这次发疹必非天花,因天花病人只有在其潜伏期内接种痘苗才有成功的可能。
天花,是世界上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这种病毒繁殖快,能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天花病毒有两型,毒力强的引起正型天花,弱者引起类天花。
天花病毒外观呈砖形,约200微米×300微米,抵抗力较强,能对抗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尘土和被服上,可生存数月至一年半之久。天花病毒有高度传染性,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包括新生儿在内,均能感染天花。天花主要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
根据其皮疹的形态,分布及发展过程等特点,结合流行学病情况,典型病例诊断不难。疑难病例的确诊,有赖于病毒与血清免疫学的检查。
对天花病人要严格进行隔离,病人的衣、被、用具、排泄物、分泌物等要彻底消毒。对病人除了采取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以外,重点是预防病人发生并发症,口腔、鼻、咽、眼睛等要保持清洁。接种天花疫苗是预防天花的最有效办法。
由于天花病毒只在人身上传染,而且牛痘疫苗可以有效地〿终身地防止天花的传染,因此自1977年以后世界上没有发生过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