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疾病大全 > 回归热
回归热

回归热

部位

全身

本病是一种由包柔体属螺旋体引起的,经虱或蜱传染的急性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持续3~5日的发热,每次发作后有一个表面上已恢复的间歇期.

  •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回归热介绍

回归热是一种由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或体虱传播。该病以周期性发热和退热为特征,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回归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病情反复发作,未经治疗的患者可能会经历多次发热和退热的循环。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回归热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科学家们已经能够准确识别和鉴定引起回归热的螺旋体种类。研究发现,回归热的病原体主要分为两类: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和虱传回归热螺旋体。蜱传回归热多见于野外活动者,而虱传回归热则常见于战争、自然灾害等人群密集且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

此外,科学家们还通过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回归热螺旋体的基因结构和功能,为开发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依据。现代诊断技术如PCR(聚合酶链反应)和血清学检测,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回归热,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特效药

治疗回归热的特效药物主要是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和青霉素类药物被广泛用于回归热的治疗。多西环素是首选药物,成人常用剂量为100毫克,每日两次,疗程为7-10天。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红霉素等其他抗生素。及时使用特效药物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上市产品

市场上已有多种针对回归热的抗生素类药物。例如,多西环素(商品名如Vibramycin)、青霉素G(商品名如Penicillin G)和红霉素(商品名如Erythromycin)等。这些药物在各大药店和医疗机构均有销售,患者在使用时应遵医嘱,严格按照医生推荐的剂量和疗程进行治疗。

此外,一些制药公司也在研发新的抗生素类药物,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耐药性问题。新型药物的研发和上市,将进一步丰富回归热的治疗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蜱传回归热难以预防,因为尚无满意的防止蜱的措施,但可用用于皮肤的含二乙甲苯酰胺的驱蜱剂和用于衣服的苄氯菊酯,还是有用的(参见第159节落基山斑疹热).在美国,体虱少见,故虱传回归热罕见.

蜱传回归热时,可用四环素或红霉素500mg口服每6小时1次,共5~10日;上述两药中的任何一种500mg单剂口服,可治愈虱传回归热.强力霉素100mg口服每日2次共5~10日也有效.8岁以下儿童可用无味红霉素40mg/(kg.d)分2~3剂口服.若呕吐或因病重无法口服,可用四环素500mg溶于100ml或500ml生理水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8岁以上儿童每日25mg~50mg/kg分4剂给予).

治疗应在发热早期或无热期开始,但不要在接近发作的末期给治疗,因为有发生Jarisch-Herxheimer反应的危险(参见第164节梅毒中有关内容),这种反应有时在虱传回归热时有致死的危险.应配备好人员和设备以防该反应的发生.蜱传回归热时,在给首剂四环素或红霉素前2小时和服后2小时各服对乙酰氨基酚650mg,可减轻Jarisch-Herxheimer反应.

脱水和电解质失平衡应该通过输液纠正.每4~6小时口服30~60mg可待因可用于缓解严重头痛.恶心和呕吐可每4小时口服茶苯海明50~100mg(或50mg肌内注射)或丙氯拉嗪5~10mg口服或肌内注射,每日1~4次.若发生心力衰竭则应给相应的特殊疗法

反复发热应怀疑本病,在发热期血液中发现螺旋体即可确诊.在暗视野检查或经赖特或吉姆萨染色的薄血片或原血片检查可找见螺旋体(吖啶染色检查血液或组织比周围血液赖特或吉姆萨染色检查更敏感).由于蜱在晚上叮咬患者时间短暂而且无痛,故大多数病人无法提供蜱叮咬史,但可诉说在洞穴或农舍过夜的病史.蜱传感染时,将病人的血液注射到小鼠或大鼠的腹腔,在3~5天内从动物的尾部血液内可查见大量螺旋体.鉴别诊断包括莱姆关节炎,疟疾,登革热,黄热病,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流感和肠热病.

回归热是指临床上相似但病因学上不同的几种反复发作的发热.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媒介昆虫可以是钝缘蜱属中的软蜱,也可以是体虱.虱传回归热呈地方性流行,仅见于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而蜱传回归热可见于美洲,非洲,亚洲和欧洲.在美国,本病一般仅见于西部各州,每年的5~9月为高发季节.

包柔体属螺旋体呈纤细的螺旋状,长8~30μm,两端尖细,有4~10个大而不规则的螺旋.在发热期可出现在血液中,一般可以在内脏器官尤其是脾和脑中找到这种螺旋体.

虱在吸发热期病人血的时候被感染,螺旋体不直接传给人.而是在虱被碾碎时释出螺旋体,经擦伤或咬伤的皮肤进入人体.蜱从作为保虫宿主的啮齿动物获得螺旋体,当蜱叮咬人体时,蜱唾或髋液(排泄物)中的螺旋体进入皮肤而被感染.先天性包柔体属螺旋体病也有报导.

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达1.5~2×1010/L,中性粒细胞增加。

    1、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大多正常,但重症者可有异常。

    2、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常升高,血清胆红素可增高。

    3、尿中有少量蛋白、管型及红、白细胞。

    4、脑脊液压力稍增,蛋白及淋巴细胞轻度增加。

    5、发热期取血或骨髓涂片染色镜检或暗视野检查可发现螺旋体。

[预防]

虱传型回归热的预防应注意隔离患者,并彻底灭虱。热退后需继续观察15日。接触者亦应彻底灭虱,必要时口服强力霉素100mg预防发病。蜱传型回归热应灭蜱、灭鼠。灭蜱可用马拉硫磷或敌敌畏喷洒,灭鼠可用药物毒杀及捕打等方法。在疫区执行任务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必要时口服强力霉素或四环素预防发病。

本病未出现回归热型前,须与斑疹伤寒、伤寒、流感、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鉴别。

并发症包括流产,眼炎,哮喘加剧和多形红斑.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也可发生。

易并发支气管肺炎。少数病例可发生DIC,偶见脾破裂及大出血。此外有中耳炎、心内膜炎、多发性关节炎等。蜱传型复发病例后期常有眼并发症如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和脉络膜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及颅神经损害等,并可留有视力障碍和神经麻痹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