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地方性斑疹伤寒介绍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又称鼠型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蚤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较为常见。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了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病原体的快速检测成为可能,PC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原体的检测中。此外,研究发现,改善环境卫生和灭鼠措施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
特效药
多西环素(Doxycycline)被认为是治疗地方性斑疹伤寒的首选药物,具有高效、副作用小等特点。其他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和氯霉素也有一定的疗效。
上市产品
目前市场上有多西环素的相关产品,如“多西环素片”、“多西环素胶囊”等,这些产品在各大药店和医疗机构均有销售,用于治疗包括地方性斑疹伤寒在内的多种感染性疾病。此外,还有其他四环素类抗生素产品可供选择。
请注意,使用任何药物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确保安全有效。
与流行型斑疹伤寒基本相同。国内某一系列(1985年)报道186例,101例以多西环素200mg顿服治疗;85例则采用四环素每日2g(4次分服),疗程5~7日。结果2日内退热者多西环素组为77%,四环素组为26%,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多西环素组的复发率为3.9%,四环素组为2.4%。国内也有认为除确诊早或有合并症者可加用多西环素外,其他病例可不必使用抗生素。
临床表现
潜伏期8~14天,多数为11~12天。临床症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中枢神经系症状较轻,皮疹呈瘀点样者少见。
大多急骤起病,少数有1~2天的前驱症状如疲乏、纳差、头痛等。呈稽留或弛张热,于病程第1周达高峰,一般在39℃左右,伴全身酸痛、显著头痛、结膜充血等,部分病例有关节痛而影响行动,头痛常可由眶后痛所致。热程一般为9~14天,大多渐退。
约50%~80%患者出现皮疹,多见于第4~7病日。初发生于胸腹,24h内遍布背、肩、臂、腿等处,脸、颈、足底、手掌一般无疹。开始为斑疹,粉红色,直径1~4mm,按之即退;继成斑丘疹,色暗红,按之不即消失。疹于数日内消退。极少数病例的皮疹呈出血性。
中枢神经系症状除头痛、头晕、失眠、听力减退、烦躁不安等外,脑膜刺激征、谵妄、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均属偶见。咳嗽见于过半数病例,肺底偶闻罗音,部分患者诉咽痛和胸痛。大多有便秘,恶心、呕吐、腹痛等也有所见。黄疸在某些系列中的发生率较高,但均属轻度;脾肿大见于过半数病例,肝肿大者较少。心肌很少受累,偶可出现心动过缓。并发症以支气管炎最多见,支气管肺炎偶有发生。其他并发症有肾功能衰竭。
诊断
诊断以流行病学资料、热程、皮疹性质、外斐试验等为主要依据,有条件者尚可加做其他血清免疫学试验如补结试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等。
【病原学】
病原为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mooseri),其形态、染色和对热、消毒剂的抵抗力与普氏立克次体相似,但很少呈长链排列。两者各含3/4种特异性颗粒性抗原,和1/4组特异性可溶性抗原;后者耐热,为两者所共有,故可产生交叉反应。不耐热的颗粒性抗原则各具特异性,可藉补结试验而相互区别。莫氏立克次体所致的豚鼠阴囊反应远较普氏立克次体所致者为明显,对小鼠和大鼠的致病性也较强。病原体接种于小鼠腹腔后可引起腹膜炎、立克次体血症,并在各脏器内查见病原体。
【发病机理】
与流行性斑疹伤寒者基本相似,但血管病变较轻,小血管中有血栓形成者少见。
发病早期(7天以内),1/4~1/2的病例有轻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随后,近1/3的病人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但DIC较少见。90%病人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ALT、AKP和LDH等也多有升高。其它异常尚有低蛋白血症(45%)、低钠血症(60%)和低钙血症(79%)。严重的病例可出现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患者血清也可与变形杆菌OX19株发生凝集反应,效价为1∶160~1∶640,较流行性斑疹伤寒为低;阳性反应出现于第5~17病日,平均为第11~15病日。外斐试验虽然敏感,但特异性差,不可用以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区别。较为敏感和特异的试验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固相免疫测定等,所用抗原为特异性莫氏立克次体抗原。间接荧光抗体效价在发病后1周内升高者达50%,15天内升高者几乎达100%。有条件单位可用PCR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的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核酸。
一般实验室不宜进行豚鼠阴囊反应试验,以免感染在动物间扩散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受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