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视网膜病变是指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的一系列疾病,常见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视网膜是眼球内壁的一层薄膜,负责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病变可能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甚至失明。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在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表达在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基因学研究也发现了一些与视网膜病变相关的基因变异。
在诊断技术方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高分辨率超声等无创成像技术的应用,使得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此外,人工智能算法在视网膜病变的图像识别和分析中也展现出巨大潜力。
特效药
针对视网膜病变,尤其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抗VEGF药物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代表性的药物有雷珠单抗(Lucentis)、贝伐单抗(Avastin)和阿柏西普(Eylea)。这些药物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减少异常血管的生成,从而缓解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此外,类固醇药物如地塞米松缓释植入剂(Ozurdex)也被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视网膜病变,通过抗炎作用减轻视网膜水肿。
上市产品
市场上已有多种针对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产品。除了上述提到的抗VEGF药物和类固醇药物外,还有一些创新的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案。
-
雷珠单抗(Lucentis):由诺华公司生产,主要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
-
阿柏西普(Eylea):由再生元公司生产,适用于治疗湿性AMD、DME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
-
地塞米松缓释植入剂(Ozurdex):由艾尔建公司生产,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
光动力疗法(PDT):利用特定波长的光激活光敏剂,选择性地破坏异常血管,常用于治疗湿性AMD。
这些产品的上市为视网膜病变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高效的治疗手段问世。
药物治疗无效,激光光凝是目前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在活动期,病灶位于黄斑中心1/4PD以外者,可行激光治疗。
中心视力减退,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玻璃体无炎性改变。眼底在黄斑部有黄灰色渗出性病灶及出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微隆起,大小约为1/4~3/2视盘直径(PD)。以1PD以下为多见。病灶边缘处有弧形或环形出血,偶有呈放射形排列的点状出血。病灶外周有一色素紊乱带。病变大多以中央凹为中心,半径为1PD的范围内。病程末期,黄斑区形成黄白色瘢痕。
原因不明。目前认为是黄斑部视网膜下有新生血管长入所致,它来源于脉络膜。病理改变为肉芽肿性炎症。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动脉早期或动脉期,相当于渗出灶处有颗粒状、花边状等多种形态的新生血管网。出血区遮蔽荧光,出血上缘有透风荧光区。后期新生血管有荧光素渗漏形成强荧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