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疾病大全 >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综合症)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是上腔静脉阻塞所致的一组症候群。

  •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上腔静脉综合征介绍

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简称SVCS)是一种由于上腔静脉受到压迫或阻塞,导致血液回流受阻的临床综合征。上腔静脉是人体内一条重要的静脉,负责将头部、颈部、上肢和胸部的血液回流至右心房。当上腔静脉受到压迫或阻塞时,血液回流受阻,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面部、颈部和上肢的水肿,呼吸困难,胸痛头痛等。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包括恶性肿瘤(如肺癌淋巴瘤等)、良性肿瘤、血栓形成、感染、纤维化等。其中,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病例的70%-80%。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CT、MRI和血管造影等,对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诊断准确性有了显著提高。

治疗方面,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上。对于恶性肿瘤引起的SVCS,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对于血栓形成引起的SVCS,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是常用方法。此外,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术)也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特效药

目前,针对上腔静脉综合征并没有明确的特效药。治疗主要依赖于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例如,对于恶性肿瘤引起的SVCS,化疗药物(如顺铂、紫杉醇等)和放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血栓形成引起的SVCS,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和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是常用的治疗药物。

上市产品

市场上针对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治疗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化疗药物:如顺铂、紫杉醇等,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SVCS。
  2. 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用于治疗血栓形成引起的SVCS。
  3.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用于溶解血栓。
  4. 介入治疗器械:如血管支架,用于解除上腔静脉的压迫或阻塞。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产品,如利尿剂(用于减轻水肿)、止痛药(用于缓解胸痛和头痛)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情和身体状况由专业医生制定,患者不应自行用药。

(一)治疗

1.病因治疗 良性疾病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按病因作相应治疗,如为血栓形成,可应用抗凝剂及溶栓药物。恶性肿瘤所致者,可根据原发肿瘤的组织类型选择化学药物、放射治疗等。如小细胞肺癌并发SVCS可用卡铂和依托泊苷(VP16)治疗,一般l周内症状可全部缓解。放射治疗适用于不完全性上腔静脉阻塞。

2.对症治疗 对于肿瘤引起的SVCS,经常规治疗(化疗或放疗)不能使肿瘤缩小或腔静脉压迫减轻,则可行静脉腔内置放支撑器,以使血流再通,并能防止肿瘤和血栓重新闭塞血管腔。同时患者应限制钠及液体摄入,必要时吸氧,应用利尿剂等。

(二)预后

并发脑水肿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取决于起病缓急、梗阻部位、阻塞程度和侧支循环形成情况。通常为隐性起病,半数以上已有2~4周病史,进而出现特殊的症状和体征。最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面颈水肿,其次为躯干和上肢水肿,胸痛咳嗽、咽下困难亦可出现。如继发颅内压升高则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检有胸、颈静脉扩张,颜面水肿,呼吸急促,也可有颜面红肿,上肢发绀和水肿、声嘶和(或)Horner综合征。

根据病史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可作出诊断。

(一)发病原因

多数由恶性肿瘤引起,如肺癌原发性纵隔肿瘤淋巴瘤及转移性肿瘤等,慢性纵隔炎、原发性上腔静脉血栓形成等也可引起SVCS。

(二)发病机制

上腔静脉位于狭窄的右前上纵隔,在胸骨的后方,紧邻右主支气管和升主动脉。在其与奇静脉吻合处,四周为淋巴结所包绕;整个右侧胸腔和左下胸腔的淋巴液流经以上淋巴结。多种因素与上腔静脉阻塞有关。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的恶性肿瘤或转移病变、肿瘤直接浸润血管壁和(或)血管内血栓形成、继发炎症、血液淤滞、血小板凝聚等因素单一或联合均可产生SVCS。由于静脉压增高和淋巴引流受阻,部分患者可伴有胸腔积液

继发炎症,白细胞可升高。

X线胸片可显示上纵隔肿块、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肿大、胸水,CT检查更适合于胸片无典型发现者。通过内窥镜或剖胸肺活检或淋巴结活检,或细胞学检查等手段以明确病因。

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应与纵隔肿瘤、转移瘤、原发性上腔静脉血栓形成等相鉴别。

如继发颅内压升高可并发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