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当前位置:百草堂 > 疾病大全 > 热中
热中

热中

(内热)

部位

全身

热中是中医病症名。指内热。《素问·脉要精微论》:“粗大者,阴不足阳有馀,为热中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牵牛子》﹝集解﹞引 李杲 曰:“况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是胃气不行,以火乘之,肠胃受火邪,名曰热中。”

热中也叫内热,中医上又称为“火热内生”。顾名思义,内火(热)是和内寒相反的一类由于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产热过多所导致的疾病。产热过多,对人体而言有绝对过多和相对过多两种情况。绝对过多是指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导致产热量超过正常的散热能力所导致的疾病;而相对过多,则是指人体散热能力下降而导致产热相对过剩所导致的疾病。

  •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疾病介绍:热中

热中,又称中暑,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心悸等,严重时可出现高热、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热中的发病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热中主要是由于环境温度过高,超过了人体的散热能力,导致体内热量积聚,体温升高。研究表明,热中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1. 环境温度: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散热机制受到抑制,容易导致体温升高。
  2. 湿度:高湿度环境下,汗液蒸发受阻,散热效率降低。
  3. 体力活动:剧烈运动时,体内产热增加,若散热不足,易引发热中。
  4. 个体差异: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更易发生热中。

此外,现代医学通过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了热中时体内电解质紊乱、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等病理变化,为预防和治疗热中提供了科学依据。

特效药

针对热中,目前尚无明确的特效药。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和支持疗法为主,包括:

  1. 物理降温:使用袋、冷水浴等方法降低体温。
  2. 补液:补充电解质溶液,纠正体内电解质紊乱。
  3. 药物治疗:必要时使用解热镇痛药、抗惊厥药等。

尽管没有特效药,但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

上市产品

市场上针对热中的相关产品主要包括:

  1. 电解质饮料:如宝矿力水特、佳得乐等,用于补充体内流失的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 降温用品:如冰袋、冷敷贴、降温毛巾等,用于物理降温。
  3. 便携式空调/风扇:在高温环境下提供局部降温,预防热中。

这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预防和缓解热中的症状,但使用时应结合具体环境和个体情况,合理选择。

总之,热中是一种常见的夏季高温疾病,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危害。

治疗良方

(1):喝莲子汤去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2):吃猪肝可去肺火 表现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食疗法:猪肝1付,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3):喝绿豆粥去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食疗法: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4):喝水去肝火 表现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 食疗法: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5):吃猪腰去肾火 表现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躁。 食疗法: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①善饥有食、小便频数的病证。见《灵枢·五邪》。《外台秘要》卷十一,以本病属中消。《证治要诀》列为脾消之一。《素问·腹中论》王注:“多饮数溲,谓之热中。”《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谓热中即消瘅。

②风邪入胃而见目黄的病证。《素问·风论》:“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

③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火旺而致的病症。《脾胃论》以饮食劳倦所伤,始得为热中,证见身热而烦,气喘,头痛,或口渴,脉洪大,兼见代脉或虚脉。治宜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人体的散热体系,除了皮肤、汗腺、呼吸对热量的散发外,体内各种液态物质如血、津液、元阴对热量的吸收和储纳也是使体温恒定不至于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到一定程度,人体也会出现产热散热平衡的失调,从而出现各种发热性疾病,这就是产热相对过多的情况,在中医上把这种相对的热量过多引起的“内火(热)”称为“虚火(热)” 。

“虚火(热)”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自觉发热,测量体温往往无升高或有轻微升高(常在38℃左右,一般不超过39℃) ,热度往往在午后或夜间明显,劳累后症状会加重。除发热外,另外还可以见到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骨蒸潮热、两颧潮红等症状。

人体内血、津液、元阴等物质,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在完成生理活动时要消耗这些物质,同时又从饮食中吸收营养,使消耗的物质得到补充和充盈。当人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等情况下,往往会导致体内的液态物质过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时,就导致了“虚火(热)”的发生。

另外,体内的液态物质在“实火(热)”和外来的六淫邪气中的“火(热)邪”的煎熬下也会大量减少,从而出现“虚火(热)”的症状。这种情况多见于感染发热性疾病的后期,患者出现低热不退,热度上午轻或无热度,午后和夜间热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9℃,精神萎靡,知饥不欲食,口干但不喜饮,心烦失眠,咽干齿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等。

对于这种疾病,就需要采用补养阴液的方法来治疗,只有使体内损耗的血、津液、元阴等阴液得到逐步的充盈,低热才能逐步好转。此外,对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不当,比如说过度发汗,也会使体内阴液损伤,而导致“虚火(热)”。

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上火”症状又分为四种:

(1):心火主要表现为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多动心烦、急躁不安等。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加减衣物要寒热适度,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之物,多运动,多饮水,最好是温开水。常喝竹叶、甘草灯心草、生地、麦冬煮成的茶饮,具有清心泻火的作用。

(2):肝火主要表现为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口苦咽干。养肝的关键在于制怒,同时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选菊花10克加开水泡代茶饮,加少许糖,有清肝明目之功效。

(3):肺火较为多见,表现为咳嗽时发、咽喉干疼、呕吐黄痰、口干而渴喜冷饮等。在多风多燥季节,要多饮水,室内要通风,多食蔬菜水果、少吃子(生热生疾),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选数枚切块加水500毫升,煮开20分钟即可,加冰糖少许饮,有润肺止咳之功效。

(4):胃火表现为口腔溃疡、渴喜凉饮、大便秘结等。平时应少食刺激、燥热食物,如火锅、生葱、蒜及肥甘厚味之物。多饮水,适当运动,多食蔬菜水果。用鲜榨汁150毫升,加蜂蜜30克,调匀内服,每天2次,连服数天,有润胃凉血降火之功效。

热中有实热虚热之分。 实热的症状有面红耳赤,心悸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多食易饥,脾气暴躁,消瘦等。实热就是阳气过旺了,这时,就要吃些下火的东西,可以吃绿豆汤,或是吃硫磺解毒丸等 。

虚热的症状有低热,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两颊潮红等。虚热可以多吃点凉性的蔬果如,豆腐、白菜、花椰菜、四季豆凉粉青萝卜白萝卜、豆芽、黄瓜土豆菠菜竹笋、包头菜、菜瓜、豆角等,海带`西洋参,苦菜,苦瓜

 产热的绝对过多引起的“内(热)”,也叫“实火(热)” ,就是发热,“实火(热)”引起的发热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全身性的发热,往往表现为体温的升高,如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就属于中医“内火(热)”中的“实火(热)”范畴。局部发热,如胃脘部的烧灼感,心窝部的烘热感,头面部的烘热感,小便时尿道的热烫感,大便时肛门的灼热感,等等,它是过多的热量聚集在某一脏腑内所引起。实火(热)在临床上除了发热外,还往往兼有各种新陈代谢过于旺盛的症状,如面红目赤、心悸心烦、口渴、喜欢喝冷的东西、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多食易饥、脾气暴躁、消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