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与Ⅰ型相鉴别。X线表现与Ⅰ型相似,但改变较轻,发病较迟。侏儒通常较轻微。
- 专家解读
- 治疗
- 症状
- 病因
- 检查
- 预防
- 鉴别
- 并发症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介绍
黏多糖贮积症Ⅱ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II,MPS II),也称为亨特综合征(Hunter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该病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一种名为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iduronate-2-sulfatase,IDS)的酶,导致黏多糖(一种多糖类物质)在细胞内无法正常降解,进而积累在体内各个组织中,引发多系统的病变。
现代研究
现代科学研究对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病理机制有了深入了解。通过基因分析,科学家们确定了IDS基因突变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研究者能够更精确地分析IDS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黏多糖在细胞内的代谢途径。此外,动物模型的研究也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治疗方面,基因疗法和酶替代疗法(ERT)是研究的热点。基因疗法旨在通过载体将正常IDS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恢复酶活性。而酶替代疗法则是通过定期注射重组IDS酶来弥补患者体内的酶缺陷。临床试验显示,ERT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评估。
特效药
目前,针对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特效药主要是酶替代疗法药物。其中,最为知名的是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Idursulfase),商品名为Elaprase。Elaprase由Shire公司开发,于2006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该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能够有效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IDS酶,从而减少黏多糖的积累,缓解疾病症状。
上市产品
**Elaprase(Idursulfase)**是市场上主要的黏多糖贮积症Ⅱ型治疗药物。该产品由Shire公司生产,适用于 MPS II患者的长期治疗。Elaprase的使用需要定期静脉注射,通常每周一次。临床试验表明,Elaprase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呼吸功能和其他相关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正在研发中,如新一代酶替代疗法药物和基因疗法,未来有望为黏多糖贮积症Ⅱ型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Elaprase等药物能够缓解症状,但目前尚无根治黏多糖贮积症Ⅱ型的方法。因此,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仍然是管理该病的关键。
(一)治疗
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曾进行过各种试验治疗,但效果不肯定。糖皮质激素在鼠的实验中有抑制黏多糖合成作用,但病人每天服用泼尼松2mg/kg并未出现临床效果。大量维生素A加入MPSI-H和Ⅱ型病人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可以使其异染性消失。给病人口服维生素A 1万~10万U,4次/d,经1个月~数月后可改善症状,可使尿中黏多糖排出增多,但与体内沉积的黏多糖量相比则微不足道。维生素C的应用也未见临床疗效。甲状腺素或生长激素的应用也同样无效。对于输入新鲜血浆的治疗方法意见尚有分歧,一部分作者认为可得到明显的、暂时的临床好转,但其他作者应用却未得到确切的疗效。
(二)预后
本型临床症状与Ⅰ型相似,但较轻,病变进展较慢。初生时多正常,存活时间较Hurler综合征长,重型多在15岁前死亡,轻型多能存活到中年,死亡原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MPSⅡ-A为重型,智力不全较重,多在15岁前死亡;MPSⅡ-B为轻型,智力正常,寿命较长,可存活到40~50岁以上。
本型临床症状与Ⅰ型相似,但较轻,病变进展较慢。初生时多正常,约从2岁开始即出现发育落后、骨骼及面容呈轻度胡勒综合征,但较轻,发生较晚,进展也较慢。可有关节强直、爪状手、短小,但无脊柱后弯。皮肤呈皱褶性或结节性增厚,尤以上肢及胸部明显,有时可呈对称性分布,并有多毛。角膜不浑浊,但在晚期用裂隙灯检查可见轻度浑浊。可因视网膜变性而失明。常有进行性耳聋。肝脾肿大,常有慢性腹泻。呼吸有鼾音,常伴有慢性呼吸道感染。肺动脉高压和冠状动脉梗死也很多见。常有心脏扩大并伴有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重型者智力不全较明显。
此型又可根据症状的轻重分为两个亚型:MPSⅡ-A为重型,智力不全较重,多在15岁前死亡;MPSⅡ-B为轻型,智力正常,寿命较长,可存活到40~50岁以上。
根据本型特殊的临床表现,结合家庭发病史、病理改变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是伴性隐性遗传,只见于男性,病人的母亲是携带者但不发病。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病人体内缺乏硫酸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而使酸性黏多糖降解发生障碍,该酶基因定位在。Xq27.3~q28,结果过多的黏多糖沉积于组织细胞内,并随尿排出。随着组织细胞内黏多糖沉积的增多,最终可导致功能障碍。
病理:组织病理改变基本与Ⅰ型相似,即在各种类型细胞的溶酶体内有过多的酸性黏多糖沉积,虽无肉眼可见的角膜浑浊,但显微镜检查仍可在角膜内皮细胞内见有一定程度的黏多糖沉积。内脏器官沉积的黏多糖主要为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皮肤素。
尿中出现过多的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与Ⅰ型相同,但硫酸皮肤素的含量不同,Ⅱ型为55%,Ⅰ型为88%。
X线检查。
X线表现与Ⅰ型相似,但改变较轻,发病较迟。侏儒通常较轻微,第2、第5指骨中节短小,掌骨近端不变尖。桡骨、尺骨远端关节面可相对倾斜而成角,腕关节间隙轻度狭窄。成人常有继发性骨关节改变。
糖原累积病是一组儿童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的疾病,主要以机体组织糖原累积过多而分解困难为特点,极少为糖原合成代谢障碍,致使机体组织糖原储存少。糖原累积病并非为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目前确定的已有12种。临床均以低血糖为特征,所涉及到的器官主要为肝、肾、骨骼肌。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性别差异,多在儿童期发病。部分病人至成人后,病情不再发展,可以维持一般健康水平。
患者主要是由于缺乏分解糖原的某些酶,如葡萄糖-6-磷酸酶、α-1,4葡萄糖甙酶、磷酸果糖激酶、肝磷酸化激酶等。
许多患者的父母为近亲结婚,避免近亲结婚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一旦发现糖原累积症,以防治低血糖为主,膳食少量多餐,限制脂肪和总热量,限制体力活动。血清乳酸高者,宜服碳酸氢钠防治酸中毒。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可帮助控制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