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上药为散。
【摘录】 《仁斋直指》卷七
凡具有祛除湿邪作用的药物,都叫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祛湿剂。运用祛湿的药、方以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治法,叫做祛湿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者,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者,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
湿病范围广泛,可泛滥各处而有湿滞脾胃、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痰饮等不同病证,又困体质不同,湿证可有兼寒兼热之不同。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或健脾除湿;小便不利、水肿、淋浊诸证,宜利水渗湿法;湿兼热者,宜清热利湿法;兼寒者,宜湿化水湿法。以下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三方面分述。
使用祛湿药和方剂的注意事项:
1.治疗水湿证宜联系有关脏腑,辩证施治。人体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水湿病与肾脾肺有密切联系。如肾虚水泛,需配伍温补肾阳的药;脾虚生湿需配伍补气健脾药;肺失宣降,水失输布,则需配伍宣降肺气药。
2.湿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故在祛湿剂中,往往配伍行气药,即“气行湿自化”之意。
3.祛湿药及方,多属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伤耗阴津。对阴虚津亏之证,虽受湿邪,不宜过分利用,以免阴津愈伤,即使必要,亦应配伍使用。病后体虚或孕妇均应慎用,虽需祛湿利水,亦应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顾正气。
【制法】 上药为散。
【摘录】 《仁斋直指》卷七
【摘录】 《症因脉治》卷二
《博济方》卷三:芎术汤
【处方】 川芎 半夏 白术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治湿邪上犯,眩晕呕逆,头重不食。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加生姜5片,水煎服,不计时候。
【摘录】 《博济方》卷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芎术汤
【处方】 川芎15克 白术15克 附子(生,去皮、脐)15克 甘草 桂心各7.5克
【制法】 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 治伤湿头痛,头重眩晕,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空腹服。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
【制法】上药二十味,除石燕子、海马外,各30克同研粗散。
【摘录】《御药院方》卷八
【处方】 生附子(去皮、脐)15克 当归 吴莱萸 桂 木香各15克
【制法】 上为细末,每用药末9克,取生姜自然汁调如膏,摊于蜡纸上。
【功能主治】 治寒湿客于经络,留结不散,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 贴痛处,干即更易新者,上用绵子或软帛系定。
【摘录】 《御药院方》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