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药材大全 网站导航

苦楝皮(楝木皮,楝树枝皮,苦楝树白皮,东行楝根白皮,楝皮,楝根皮,楝根木皮,苦楝树皮,苦楝根皮)

性味

苦,寒;有毒。归肝、脾、胃经。

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治蛔虫,蛲虫,风疹,疥癣。

拉丁学名

Meliae Cortex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鲜者1~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以春夏间为宜,剥取树皮及根皮,晒干;或刮去褐色外皮,晒干。

生长环境

生于低海拔旷野、路旁或疏林中,以长江以南生长最好,喜温暖气候,不耐寒,喜光,不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在酸性、中性、钙质土及含盐量0.4%以下的土壤中都能生长。不耐旱,怕积水。主根不明显,须根发达,分枝多。

识别特征

落叶乔木,高15~20米。树皮暗褐色,幼枝有星状毛,旋即脱落,老枝紫色,有细点状皮孔。羽状复叶,互生,长20~80厘米;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厘米,宽2~3厘米,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先端长尖,边缘有齿缺,上面深绿,下面浅绿,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花淡紫色,长约1厘米;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毫米。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淡黄色,4~5室,每室具种子1枚。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本品呈不规则板片状、槽状或半卷筒状,长宽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交织的纵皱纹和点状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黄色;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质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气微,味苦。

  性味

  《别录》:"微寒。"

  《日华子本草》:"苦,微毒。"

  《医林籍要》:"大苦,大寒。"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杀虫。治蛔虫,蛲虫,风疹,疥癣。

  用药禁忌

  体弱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均慎服。亦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苦楝皮有一定的毒副反应,服药中毒后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吐吐、腹痛等症状。严重中毒,可出现内脏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枢麻痹,甚至休克、昏迷死亡。

  《新修本草》:“此有两种,有雄有雌。雄者根赤无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当取雌者。”

  《福建药物志》:“苦楝根皮驱虫有效,但有一定的毒性,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等情况,慎重投药。”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

  苦楝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为苦楝素(川楝素,Toosendanin).亦含印楝波灵 A(Nimbolin A)、印楝波灵B(Nimbolin B)、葛杜宁(Gedunin)、苦里酮(Kulinone)、苦内酯(Kulactone)、苦洛内酯(Kulolactone)、苦楝子三醇(Meliantriol)等.在干皮中还有正卅烷(Triacont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葡萄糖和其他微量成分. 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油酸.果实油含肉豆蔻酸、亚油酸、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

  药理作用

  1. 驱虫作用 川楝、 苦楝的根皮或干皮中所含的苦楝素有驱蛔作用.其酒精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特别对其头部有麻痹作用.川楝素的作用较酒精提取物为强.与山道年相比,川楝素对蛔虫的作用慢而持久.川楝素低浓度(1:5000~1:9 000)时对猪蛔及其节段(头部及中部)即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其运动的规律被破坏,并持续较长时间(10~24小时).此种兴奋作用是苦楝素透过虫体表皮,直接作用于蛔虫肌肉,扰乱其能量代谢,导致收缩性疲劳而痉挛,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较高浓度(1:1000以上),则可麻痹猪蛔,特别是麻痹其头部的神经节.所谓麻痹作用,可能是虫体长期受药物作用后而呈间歇性痉挛收缩的貌似静止状态.25%~50%苦楝皮药液在体外对小鼠蛲虫也有麻痹作用.苦楝皮提取液尚有一定的抗血吸虫作用.

  2. 抗真菌作用 苦楝子乙醇浸液(1:4)在试管内对黄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毛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红色皮肤癣菌、星形奴卡菌等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也有抗真菌作用.但水浸剂特别是煎剂较醇浸剂弱.

  3. 对肌肉收缩的作用 实验表明: 川楝素对骨骼肌由直接刺激引起的收缩反应有增强作用;对豚鼠平滑肌的自发收缩亦有增强作用,并可被阿托品所对抗.但对大鼠心肌由直接电刺激引起的收缩反应则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4. 其他作用 川楝素 200mg/kg 灌胃,能使兔在体肠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加,故用以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其对肠肌的兴奋作用不被阿托品阻断,但能被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所拮抗.

  研究表明: 川楝素有抗肉毒杆菌毒素的作用.川楝素能显著延长肉毒中毒标本对间接刺激收缩反应的麻痹时间,提示其能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对B型肉毒中毒亦有保护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血清用量.川楝素及其衍生物对肉毒毒素中毒的动物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因其毒副作用大,化疗指数低,故无实用价值.

  川楝皮和川楝素在一般剂量,对血象、血压、呼吸、子宫等均无明显影响.川楝素能使小鼠自发活动降低,但与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

  常用配方

  治小儿蛔虫:一樟木,削上苍皮,以水煎取汁饮之,量大小多少。此为有小毒。(《千金方》)二樟根白皮,去粗,二斤,切。水一斗,煮取三升,砂锅(熬)成膏,五更初温酒服一匙,以虫下为度。(《简便单方》)

  治小儿虫痛不可忍者:苦楝根白皮100克,白芜荑25克。为末,每服10克,水-小盏,煎取半盏,放冷,待发时服,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抵圣散)

  杀蛲虫:楝根皮10克,苦参10克,蛇床子5克,皂角2.5克。共为末,以蜜炼成丸,如枣大,纳入肛门或阴道内。(《药物图考》楝皮杀虫丸)

  治钩虫病:苦楝皮(去粗皮)十斤,加水五十斤,熬成十斤;另用石榴皮八两,加水五斤,熬成二斤,两种药水混合搅匀,成人每次服50克。(《湖南药物志》)

  治瘾疹:楝皮浓煎浴。(《斗门方》)

  治疥疮风虫:楝根皮、皂角(去皮子)等分。为末,猪脂调涂。(《奇效良方》)

  治顽固性湿癣:楝根皮,洗净晒干烧灰,调茶抽涂抹患处,隔日洗去再涂,如此三、四次。(《福建中医药》)

  治瘘疮:楝树白皮、鼠肉、当归各100克,薤白150克,生地黄250克,腊月猪脂三升。煎膏成,敷之孔上,令生肉。(《刘涓子鬼遗方》坐肉膏)

  治小儿秃疮及诸恶疮,蠷螋疮:楝树枝皮烧灰,和猪膏敷之。(《千金方》)

  治虫牙痛:苦楝树皮煎汤漱口。(《湖南药物志》)

  治蛇咬伤:苦楝树二层皮、韭菜各200克,加米酒250克、醋200克,炖热放凉后用。伤口先行扩创,用药酒自上而下外擦,药渣外敷,内服少许药酒。(广东《中草药处方选编》)

  治伤寒慝蚀下部 腹中疞痛:东引苦楝根白皮50克(锉) 狼牙50克 白矾灰50克 猪胆三枚(取汁用酒三合相和重汤煮如膏).上件药 捣罗为末 用猪胆膏和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食前 以桃枝汤下二十丸.(《圣惠方》楝根皮丸)

  治痢疾:苦楝树皮12克 骨碎补9克 荆芥6克 青木香6克 梴木花9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治浸淫疮:苦楝根 晒干 烧存性 为末.猪脂调敷.湿则干掺.先用苦参、大腹皮煎汤洗.(《外科集验方》苦楝散)

  驱虫效果

  根据采用苦楝皮(或粗制苦楝片)治疗的20000余例,及川(苦)楝素片治疗约5000例肠蛔虫病的临床分析来看,一般在服药后数小时或2~3天内排出蛔虫,以24~48小时排出者居多。排虫率20.2~100%不等,大便阴转率5.5~92.8%不等。曾有介绍,以苦楝皮煎剂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50例,获得显效。方法以25%煎剂200毫升作保留灌肠,半小时后再用300~500毫升作第2次灌肠,1小时后再用600毫升行第3次灌肠,此为一疗程。若经24小时未见排出,可再进行第二疗程。对严重失水者可先补液矫正脱水。也有用川楝片内服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剂量:1岁2片,2~4岁2~3片,5~8岁4片,9~12岁5片,均日服2次,并可根据情况给予50%硫酸镁25毫升。此外,用鲜苦楝根4~6两(不去皮)煎成100%煎剂治疗胆道蛔虫病,亦取得一定疗效;12岁以下每日1剂,分3次服,12岁以上每日1剂分2次服,2~3剂为一疗程。一般服药后2~3小时痛即减轻,从第1次大便开始,即有蛔虫排出。一个疗程后,尚有轻度症状者,可隔1~2日后再续服一个疗程。又苦楝根皮对驱除蛲虫、绦虫、鞭虫,亦有一定效果。

  治疗阴道滴虫

  新鲜的楝树根皮200g,放入l000~1500ml的普通水中煮沸20分钟,过滤得棕色味苦的液体,经窥阴器每次注入阴道5ml,再放入浸有该液的纱布球,第2日晨取出,5~10次为1疗程。或将楝根皮用其有效成分与甘油明胶做成3~5g约指头大的栓剂,每晚 睡前塞1枚于阴道内,隔日1次,5次为1疗程。共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患者33例,1个疗程或不到1个疗程后全部治愈。白带悬滴复查,滴虫 均示阴性。

  治疗钩虫病

  新鲜苦楝树二层皮60g(成人海日量)水煎约2~3小时,煎成药液20~30ml作1次服,连服3日。治疗钩虫阳性患者121例,服药7日后进行复检,钩虫转阴人数为109例,阳性12例,疗效达90%。另以本药材90g,如前法煎服和复查,治疗钩虫阳性病人200例,结 果转阴人数为196例,阳性4例,疗效达98%。在321例服药过程中,仅有1例出现腹泻,另1例有头晕、腹痛现象,余无任何不良反应。

1325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