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药材大全 网站导航

海风藤(满坑香,荖藤,大风藤,岩胡椒)

效用祛风除湿药
性味

辛、苦,微温。归肝经。

主治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拉丁学名

Piperis Kadsurae Caulis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浸酒。

采集加工

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根、叶,晒干。

生长环境

生于海岸或深山的树林中。分布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主产福建、浙江及台湾等地。

识别特征

常绿攀缘藤本,全株有特殊香气。茎灰色,略扁,有关节,表面具纵沟;枝通常两分歧,关节处常生有不定根。叶互生,有长柄,叶片狭卵形至卵形,长5~8.5厘米,宽2.8~4.5厘米,先端长锐尖或骤尖,基部圆形,全缘,质稍厚,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常散生白色软毛,叶脉5~7条。穗状花序生于枝梢,与叶对生,长2~8厘米,直径2.5~3毫米,下垂;花单性,雌雄异株;无花被,苞片盾状;雄蕊3枚,罕为2枚,花药2室;雌蕊1枚,子房上位,1室。浆果近球形,熟时红色,直径3~4毫米。花期5~6月。果期8~9月。

本品呈扁圆柱形,微弯曲,长15~60cm,直径O.3~2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纵向棱状纹理及明显的节,节间长3~12cm,节部膨大,上生不定根。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窄,木部宽广,灰黄色,导管孔多数,射线灰白色,放射状排歹,皮部与木部交界处常有裂隙,中心有灰褐色髓。气香,味微苦、辛。

  【出处】 《本草再新》

  【拼音名】 Hǎi Fēnɡ Ténɡ

  【别名】 风藤、巴岩香(《中药志》)。

  【来源】 为胡椒科植物细叶青蒌藤的藤茎。8~10月割取藤茎,除去根及叶,晒干。

  【原形态】 常绿攀缘藤本,全株有特殊香气。茎灰色,略扁,有关节,表面具纵沟;枝通常两分歧,关节处常生有不定根。叶互生,有长柄,叶片狭卵形至卵形,长5~8.5厘米,宽2.8~4.5厘米,先端长锐尖或骤尖,基部圆形,全缘,质稍厚,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常散生白色软毛,叶脉5~7条。穗状花序生于枝梢,与叶对生,长2~8厘米,直径2.5~3毫米,下垂;花单性,雌雄异株;无花被,苞片盾状;雄蕊3枚,罕为2枚,花药2室;雌蕊1枚,子房上位,1室。浆果近球形,熟时红色,直径3~4毫米。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于海岸或深山的树林中。分布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主产福建、浙江及台湾等地。

  【性状】 干燥藤茎呈长圆柱形而扁,微弯曲,长15~60厘米,直径3~7毫米。表面粗糙,灰褐色或褐色,有纵向纹理。节膨大,节间长4.5~9厘米,节上不定根长短不等。横断面韧皮部窄,木质部与射线相间放射状排列,木部灰黄色,有许多小孔,射线灰白色,木质部与韧皮部交界处有小洞,故横切面边缘可见小洞成环状,中央有灰褐色髓。质轻而脆,折断时纤维状。气清香,味辛。以茎条粗壮、均匀、气香者为佳。

  【化学成份】 茎、叶含细叶青蒌藤素、细叶青蒌藤烯酮、细叶青蒌藤醌醇、细叶青蒌藤酰胺,其中细叶青蒌藤素含量最高,并且有阻抑肿瘤的作用,此外尚含β-谷甾醇、豆甾醇及挥发油,挥发袖主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香桧烯、莰烯、异细辛醚。

  【炮制】 原药放清水中浸30~60分钟,取出放箩内润16~24小时,切片,晒干。

  【性味】 辛苦,微温。《中药志》:"辛,微温。"

  【归经】 《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 祛风湿,通经络,理气。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哮喘,久咳。

  ①《本草再新》:"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气,下湿除风,理腰脚气,治疝,安胎。"

  ②《浙江中药手册》:"宣痹,化湿,通络舒筋。治腿膝痿痹,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浸酒。

  【附方】 ①治跌打损伤:海风藤、大血藤、竹根七、山沉香、红牛膝、地乌龟。泡酒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海风藤、追地风各二两。用白酒一斤,浸泡一周。日服二次,每次10毫升,早晚空腹服。服时不可加温,否则失效。心脏病人及孕妇忌服,感冒及月经期暂停服。(《全展选编·内科》)

  【备注】 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尚有以山蒟的藤茎作海风藤用。

  【摘录】 《*辞典》

4051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