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药材大全 网站导航

黄药子(黄药,黄药根,苦药子,山慈姑,金线吊虾蟆,红药子,黄独根,苦卡拉,蓑衣包,黄狗头,苦茅薯,零余子,黄狗子,猴姜七,毛卵砣,黄金山药,薯瓜乳藤,铁秤砣,狗嗽,土芋)

性味

苦;寒;小毒。归肺;肝经

主治

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

拉丁学名

暂无

用法用量

3~12克;外用适量,捣烂或磨汁敷患处。

采集加工

夏末至冬初均可采挖,以9~11月产者为佳。将块茎挖出,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泥土,横切成片,厚约1~1.5cm,晒干生用。

生长环境

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

识别特征

黄药子,为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至长圆形。茎左旋。叶互生,宽心状卵形,长7~22cm,宽7~18cm先端锐尖,全缘或微波状,叶腋有大小不等的紫棕色球形或卵圆形珠芽(零余子)。花单性异株,穗状花序下垂;雄花单生密集,花被片6,雄蕊6;雌花有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3室。蒴果长圆形,反曲,翅距圆形,成熟时草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种子扁卵形,着生于果实每室顶端,一面有翅。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多为横切厚片,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7cm,厚0.5~1.5cm。表面棕黑色,皱缩,有众多白色、点状突起的须根痕,或有弯曲残留的细根,栓皮易剥落;切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平坦或凹凸不平。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并散有橙黄色麻点。气微,味苦。

  性味

  性平,味苦。

  采制

  夏末至冬初均可采挖,以9~11月产者为佳。将块茎挖出,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泥土,横切成片,厚约1~1.5cm,晒干生用。

  临床运用

  1.治疗甲状腺肿:对各种类型的甲状腺肿,均有一定效果。制剂用量各地不尽相同,观察对象亦有差异。

  1.1.用黄药子半斤,水煎2次,滤液混合,再加白酒400ml(不加亦有效),共成2400ml。每次5ml,每日2次,饭后服。或将黄药子研粉,每日3分,分服或顿服。10天为一疗程,停药3-5日再行第二、三疗程。治疗Ⅰ-Ⅳ度的地方性甲状腺肿127例,服药月余后,全部患者颈围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治愈率为67.8%。

  1.2.用未经炮制的黄药子炖服,每日5钱,连服5-8周。观察25例甲状腺腺瘤,治疗后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肿物显著缩小,1例停药后复发,但再次治疗,仍有效果。部分病例服药后诉口干。

  1.3.黄药子浸酒(每升浸液含生药200g),每日100ml分3-4次服。一般腺瘤总量用至2升左右即足,腺癌应服3个月以上。治疗甲状源源瘤7例,甲状腺癌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性质不明的甲状腺肿2例,除3例无效外,其余均消退一半以上(平均颈围直径缩小25%以上),其中6例消退80%以上或完全消失。副反应:2例有消化道反应,恶心严重,影响服药;2例因肝细胞损害出现黄疸,多因剂量过大所致。故服药总量达3升时应停服10天,并检查肝功能情况,若出现黄疸应立即停药,及时处理。认为黄药子酒对甲状腺瘤似能部分代替手术摘除,对于甲状腺癌,配合手术治疗,可提高疗效。

  1.4.将黄药子制成流浸膏,每日3-6ml(每3ml相当于原生药1钱),分3次于食后服。治疗甲状腺中毒症26例,女例临床症状子用药后2-3天消失,21例平均于用药后4-6天显著进步,1例无效。大部分病例基础代谢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颈围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各地经验均证明,疗效与年龄、病程有关。年龄较轻、病程较短的,疗效较好。

  2.治疗百日咳:取鲜黄独根块或果实3-5钱(3-5岁小儿用量),加冰糖3钱炖服。日服1剂,治疗50余例均痊愈。另有用黄药子果(切片)3-5钱,加水400ml,冰糖适量炖服,每日2次,用于镇咳有良好效果。观察78例咳嗽患者,痊愈69例,好转7例,无效2例。一般服药1-2天即可奏效,顽固性干咳可连服4天。对炎症明显的咳嗽患者,宜酌情加用抗感染药。

  3.治疗食道癌、胃癌:取黄药子10两,以62度白酒浸泡。日服浸液50-100ml。分数次服。治疗食道癌及其他消化系统癌症28例,用药后18例自觉症状基本好转,其余亦明显好转。个别服药酒后,发观对肝脏有不良影响。又报道以黄药子针剂治疗食道癌、胃癌23例,对控制症状、改善病情有一定效果。

  主要成分

  半干块茎含蔗糖、还原糖、淀粉、藻甙、鞣质.尚含黄独素B,C(Diosbulbins B,C)与薯蓣皂甙元(Diosgenin).野生的含黄独素 A、B、C.

  化学成分

  含黄药子素(diosbulbin)A-H,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8-epidiosbulbin E acetate)。薯蓣皂甙元(diosgenin),D-山梨糖醇(D-sorbitol),2,4,6,7-四羟基-9-10-二氢菲(2,4,6,7-tetrahydroxy-9,10-dihydro phenanthrene),2,4,5,6-四羟基菲(2,4,5,6-tetrahydroxyphenantyhrene),4-羟基-(2-反-3',7'-dimethylocta-2',6'-辛二烯基)-6-甲氧基苯乙酮[4-hydroxy(2-trans-3',7'-dimethylocta-2',6'-dienyl)-6-methoxyacetophenone],4,6-二羟基-2-O-(4'-羟丁基)苯乙酮[4,6-dihydroxy-2-O-(4'-hydroxybutyl)acetophenone],二氢薯蓣碱(dihydrodioscorine),蔗糖,还原糖,淀粉,皂甙,鞣质等。

  药理药性

  1. 对甲状腺的作用 给正常大鼠饲喂含2%~10%黄药子的饲料4周,对体重及甲状腺功能(基础代谢、甲状腺重及其含碘量)均无影响;黄药子对硫氧嘧啶与磺胺吡啶等抗甲状腺药物造成的甲状腺肿(体重、基础代谢率、甲状腺重量及含碘量、血清蛋白结合碘等指标)无影响。对0.1%硫氰酸钾造成的轻度甲状腺肿有对抗作用;对缺碘食物引起的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表现为肿大的甲状腺重量减轻、腺组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增加。对大鼠自发性甲状腺肿亦有改善作用。黄药子的该治疗作用与其中所含碘有关。

  2. 对心脏的作用 黄药子煎剂与酊剂对离体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

  3. 对平滑肌的作用 黄药子酊剂和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未孕家兔与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表现为强直性收缩与节律性收缩,对子宫的兴奋作用,能被苯海拉明所取消。酊剂的作用较煎剂强而快。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黄药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药子提取物(0.1mg/ml)对家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治疗作用,能使炎性病变减轻,痊愈时间缩短。

  5. 其他作用 有实验证明:黄药子对小鼠肉瘤180及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黄药子流浸膏有止血作用。黄药子能抑制银屑病表皮增生,促进角质层角化,纠正角化不全,以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毒理分析

  黄药子对肝肾组织有一定毒性,而且与给药剂量、时间有关,如长时间服用黄药子,对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非蛋白氮都有一定毒性,而且与给药剂量、时间有关,如长时间服用黄药子,对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非蛋白氮都有一定影响。200%水煎剂半数致死量,口服为79.98g/kg,腹腔注射为25.49g/kg。

  1.化学成分:黄药子含黄药子素A~H,8-表黄药子E乙酸酯,薯蓣皂苷元、D-山梨糖醇、二氢薯蓣碱,还含蔗糖、还原糖、淀粉、鞣质。

  2.药理作用:黄药子对缺碘所致的动物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水煎剂或醇浸物水液对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而对未孕子宫则有兴奋作用,此外有止血作用。水浸剂体外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直接抑制心肌,醇浸物水液的抑制作用较水煎剂强。

  3.不良反应:常规剂量服用黄药子制剂后,也会出现口干,有食欲不振、恶心、腹痛等消化道反应。服用过量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者出现黄疸。其直接毒性作用,是该药或其代替产物在肝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细胞代谢的结果,大量的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可以导致急性肝中毒,最后出现明显黄疸,因肝昏迷,也有因窒息,心脏麻痹而死亡。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黄药根,解少阴之热,相火自不妄动而喉痹瘳矣。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热所伤故也。苦寒能凉血,得土气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

  2.《本草汇言》: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今入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阴矣。

  3.《开宝本草》: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4.《纲目》: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5.《江苏植药志》:治腰酸痛。

  6.《药性论》:"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7.《唐本草》:"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

  考证

  出自《本草图经》。

  1.《开宝本草》:黄药根,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生岭南。

  2.《本草图经》:黄药根,峡州郡及明、越、秦、陇州山中亦有之,以忠、万州者为胜。十月采根。开州兴元府又产一种苦药子,大抵与黄药相类,主五藏邪气,治肺压热,除烦躁,亦入马药用,春采根曝干。又有药实根:生蜀郡山谷,苏恭云即药子也,用其核人,《神农本草经》误载根字,疑即黄药之实。然云生叶似否,花红白色,子肉味酸,此为不同,今亦稀用,故附于此。孙思潮邈《千金月令》,疗忽生瘿疾一二年者:以万州黄药子半斤,须紧重者为上,如轻虚即是馆州者,力慢,须用一倍。取无灰酒一斗投药其中,固济瓶口,以糠火烧一复时,停腾待酒冷即开,患者时时饮一盏,不令绝酒气,经三五日后,常须把镜自照,觉销即停饮,不尔,便令人项细也。刘禹锡《传信方》亦著其效,其方并同,有小异处,惟烧酒候香气出外,瓶头有津出即止,不待一宿,火仍不得大猛,酒有灰。

  3.《纲目》:黄药子,今处处人栽之。其茎高二三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如拳,长三寸许,亦不似桑。其根长者尺许,大者围二三寸,外褐内黄,亦有黄赤色者,肉色颇似羊蹄根,人皆捣其根入染蓝GANG中,云易变色也。唐苏恭言,药实根即药子,宋苏颂遂以为黄药之实,然今黄药冬枯春生,开碎花无实,苏恭所谓药子,亦不专指黄药,则苏颂所以言,亦未可凭信也。

  4.《本草原始》:黄药皮黑色,多须,每长须处有白眼。

  5.《植物名实图考》:黄药子,《开宝本草》始著录。沈括以为即《尔雅》LING,大苦。前此未有言及者。其根色黄,入染家用,昧亦不甚苦,叶味酸,《救荒本草》酸桶笋即此。湖南谓之酸杆。其茎如蓼有斑,江西或谓之斑根。郭景纯以甘草释大苦,而谓其叶如荷;沈括驳之,是矣。然沈所谓黄药者,究不识其为何产。李时珍以今之黄药当之,而易荷为薄荷,则改窜而附会之矣。《宋图经》谓忠州、万州者,茎似小桑,秦州谓之红药,施州谓之赤药,叶似养麦,开白花,已明列数种。又引苏恭叶似杏,花红白色,子肉味酸之说,以为不同,则又一种矣。李时珍所谓黄药,即今之酸汗,滇谓之斑庄根。里医习用,或以其根浸酒。《滇本草》云:味苦涩,性寒,攻诸疮毒,止咽喉痛,利小便,走经络,治筋骨疼、痰火、痿、手足麻木、五淋白浊、妇人赤白带下,治痔漏亦效。与古方仅治项瘿、咯血者不同。然则以李时珍所据之黄药,而强以治古人所治之证,其能效乎滇南又有一种与斑庄绝肖者,秋深开小白花,叶亦微似杏,土人谓之扒毒散,治恶疮有殊效。插枝即生, 人家多植之。或即苏恭所谓黄药者欤若忠、万、秦州所产,吾所未见,不敢臆揣,然皆非沈括所谓叶似荷者。滇南又别有黄药,乃极似山薯而根圆多须,即湖南之野山药。其白药子,亦谓之黄药。

  6.《中药材品种论述》:以黄独为黄药,《本草》文献可以查考的,当为明李中立的《本草原始》,观其药材图形与描述完全一致,作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看到该院保存的清代药用黄药子标本即为该品。吴其睿《植物名实图考》所称形似山薯之滇南黄药当亦属于此类型。由此可知,以黄独为黄药,至少自明清以来,即已如此。(至于)以老蛇盘为黄药子,在《本草》中似乎尚未见有充分根据。然而,文献有谓'大苦'其叶如荷者,而该品一茎直上,叶掌状深裂如伞而有毛,向有'毛荷叶'之称,且生药味苦涩,而古人所谓如荷之'大苦',是否即指此而言,亦未可知。李时珍所谓类似羊蹄根之黄药子,亦即《植物名实图考》之'黄药子三',由其形态描述与图形观之,可确认为蓼科之虎杖Polygonum rey-novtria Makino无疑。

  7.《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零余薯,有毒部位:薯块和小薯。中毒症状:误吃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考虑洗胃,导泻;内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饮糖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如出现昏迷,可注射强心兴奋剂,给氧;腹部剧痛时可用复方樟脑酊止痛。民间治疗法用绿豆汤。广州草药医师介绍:方一、生姜一两榨汁和白米醋二两,甘草三钱,用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先含漱,后内服;方二、岗梅半斤,用清水五碗煎至二碗饮服。

1020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