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药材大全 网站导航

青风藤(青藤,寻风藤,清风藤,滇防己,青防己,大叶青藤,土木通,土藤,大青木香,岩见愁,排风藤,湘防已,过山龙,穿山藤,秤钩风)

效用祛风除湿药
性味

苦、辛,平。归肝、脾经。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拉丁学名

Sinomenii Caulis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浸酒或熬膏。外用:煎水洗。

采集加工

6至7月割取藤茎,除去细茎枝叶,晒干;或用水润透,切段,晒干。亦可秋冬采老藤,切段,晒干。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林缘、沟边及灌丛中,攀援于树上或岩石上。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识别特征

多年生木质藤本,长可达20米。根块状。茎圆柱形,灰褐色,具细沟纹。叶互生,厚纸质或革质,卵圆形,长7~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稍心形或近截形,全缘或3~7角状浅裂,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近无毛,基出脉5~7;叶柄长5~15厘米。花单性异株,聚伞花序排成圆锥状;花小,雄花萼片6,淡黄色,2轮,花瓣6,淡绿色,雄蕊9~12;雌花萼片、花瓣与雄花相似,具退化雄蕊9,心皮3,离生,花柱反曲。核果扁球形,熟时暗红色。种子半月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本品呈长圆柱形,常微弯曲,长20~70cm或更长,直径0.5~2cm。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有的灰褐色,有细纵纹和皮孔。节部稍膨大.有分枝。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灰黄色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淡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苦。

  【别名】大风藤、吹风散、黑防己、排风藤、青防己、青藤、寻风藤、清风藤、滇防己、大青木香、青防己、青藤碱。

  【来源】本品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 et Wils. 及毛青藤inomenium acutum (Thunb.) Rehd. et Wils. var. cinereum Rehd. et Wils.的干燥藤茎。秋末冬初采割,扎把或切长段,晒干。

  【制法】除去杂质,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常微弯曲,长20~70cm或更长,直径0.5~2cm。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有的灰褐色,有细纵纹及皮孔。节部稍膨大,有分枝。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灰黄色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淡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苦。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用法用量】 6~12克。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功能主治】

  祛风湿,利小便。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

  ①《本草图经》:治风。

  ②《纲目》: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

  ③《浙江天目山药植志》:行水利尿,泻下焦血分湿热。治风水肿,脚气,风湿关节疼痛,口眼歪斜,痈肿恶疮。

  ④《中国药植志》:除湿,祛风,行气,利水。治膀胱水肿,风肿,脚气湿肿。

  ⑤《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驱风湿,通经络。治风寒湿痹,鹤膝风,肢节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熬膏。外用:煎水洗。

  【附方】

  ①治一切诸风:青藤二、三月采之,不拘多少,入釜内,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瓶内。用时先备梳三五把,量人虚实,以酒服一茶匙毕,将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后遍身发痒不可当,急以梳梳之。要痒止,即饮冷水-口便解。避风数日。(《濒湖集简方》青藤膏)

  ②治骨节风气痛:大青木香根或茎叶适量,煎水常洗痛处。(《贵州民间药物》)

  【各家论述】

  ①《本草汇言》:清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风病软弱无力,并劲强偏废之证,久服常服,大建奇功。须与当归、枸杞合用方善也。

  ②《本草便读》: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此物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又通于脾也。


  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青风藤别名青藤、寻风藤、清风藤、滇防己、大青木香、青防己、青藤碱,青风藤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的功效,青风藤有治疗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的作用,脾胃虚寒者慎服青风藤。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肝、脾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主治】: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熬膏。外用:煎水洗。

  【来源】: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

  【作用】

  青风藤味苦、辛,性平,青风藤有毒,归肝、脾经;青风藤具有祛风除湿,利尿消肿的功效;青风藤主治风湿痹痛,历节风,鹤膝风,心胃气痛,水肿,脚气,痈肿恶疮,皮肤痒疹。

  1、青风藤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纲目》

  2、青风藤驱风湿,通经络。治风寒湿痹,鹤膝风,肢节肿痛。《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

  3、青风藤除湿,祛风,行气,利水。治膀胱水肿,风肿,脚气湿肿。《中国药植志》

  4、青风藤行水利尿,泻下焦血分湿热。治风水肿,脚气,风湿关节疼痛,口眼歪斜,痈肿恶疮。《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5、青风藤治风湿痹痛:青藤根三两,防己一两,入酒一瓶,煮饮;青风藤、红藤各15克,水煎,加酒适量冲服。

  6、青风藤治骨节风气痛:大青木香根或茎叶适量,煎水常洗痛处。(《贵州民间药物》)

  7、青风藤治一切诸风:青藤二、三月采之,不拘多少,入釜内,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瓶内。用时先备梳三五把,量人虚实,以酒服一茶匙毕,将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后遍身发痒不可当,急以梳梳之。要痒止,即饮冷水-口便解。避风数日。(《濒湖集简方》青藤膏)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青风藤。

  【药理作用】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一镇痛作用:青藤碱在用小鼠电刺激法、热板法以及家兔光热刺激法的试验中,均证明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脑内注射产生镇痛作用所需的剂量,相当于腹腔注射的1/2000,说明其镇痛作用的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它与丙烯吗啡合用,并不出现拮抗,反而产生协同,说明它的镇痛原理与吗啡类镇痛药有所不同。其产生镇痛所需的剂量约为吗啡的10倍,持续时间较短。连续应用也能产生耐受性,但较吗啡缓慢,与吗啡之间并无交叉耐受性。与异丙嗪合用,作用增强,这主要是由于两药中枢作用的协同,部分还可能由于异丙嗪对抗了青藤碱释放组织胺所致。合用时对青藤碱的耐受的产生及毒性皆无影响。二镇静作用:青藤碱明显减少小白鼠的自发活动和被动活动,对巴比妥类睡眠时间并无明显影响;对士的宁有某些拮抗作用(降低士的宁对小鼠的惊厥阈),但不能对抗五甲烯四氮唑。犬、猴口服青藤碱45~95毫克/公斤也有显著的镇静作用。小剂量(5~10毫克/公斤)即能延长小鼠和猫的防御性运动条件反射的潜伏期,条件反射部分消失,随之非条件反射也有少部分消失,说明它首先是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有抑制性影响。青藤碱并能消除电刺激小鼠引起的激怒反应,似有安定作用。三其他作用:青藤碱有镇咳作用,对小鼠及猫,其镇咳效价与可待因相仿;对豚鼠则其效价仅及可待因的1/4。异丙嗪可加强其镇咳作用。另外,略有催吐作用,对注射去水吗啡引起的呕吐无影响。对大鼠腹腔注射大剂量时,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对家兔注射中毒量时,体温亦有所下降,但如反复给予,可产生耐受性,体温不再下降。据报道,它对家兔角膜有局部麻醉作用,可作局部浸润麻醉药使用,但也能产生耐受性,如连续注射,则作用减弱。

  降压作用

  青藤总碱对麻醉或不麻醉实验动物(犬、猫、兔、大鼠),无论静脉注射或灌胃都有肯定的急性降压效果,作用迅速、显著而持久,但连续多次给药,则产生快速耐受性。降压作用与M-胆碱能神经或乙酰胆碱无关,也非组织胺释放所致,可能与其抗肾上腺素及神经反射作用有关。由于上述降压特性,它对犬的慢性实验性高血压无显著治疗效果。青藤的酸性提取物,在兔的急性试验中,亦不影响血压。

  对胃肠活动的影响

  青藤碱给犬、猴口服常有轻度的胃肠不良反应;对离体的兔肠及豚鼠肠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组织胺、乙酰胆碱及氯化钡的致痉挛作用,但对在位的犬及兔肠,静脉注射青藤碱均引起小肠暂时兴奋,这种兴奋作用可被苯海拉明、六烃季铵完全阻断,阿托品完全或部分阻断,但切断二侧迷走神经并不能阻断。注射青藤碱可增加胃液分泌及其酸度,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改变。对胃肠道的兴奋作用,主要是与组织胺释放有关。但给予新安他精(抗组织胺药)未能抑制胃液分泌。青藤的酸性提取物,能兴奋离体兔肠。

  抗炎作用

  青藤碱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炎有显著的消退作用,切除肾上腺或垂体后,就无此作用。对正常大鼠,能降低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在戊巴比妥(能抑制下丘脑)麻醉后,即失去此作用,故青藤碱的抗炎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下丘脑影响垂体-肾上腺系统所致,而与释放组织胺无关。对豚鼠的主动性过敏性休克有防止作用,对犬则比较差。与抗原同时应用,可抑制抗原释放组织胺。对滴虫、疟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2433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