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药材大全 网站导航

茜草(茹卢本,茅蒐,茜根,蒨草,地血,牛蔓)

效用活血化瘀药,止血药
性味

苦,寒。归肝经。

主治

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拉丁学名

Rubiae Radix Et Rhizoma

用法用量

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或浸酒。

采集加工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路旁、沟沿、田边、灌丛及林缘。

识别特征

多年生攀援草本。茎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叶4片轮生,其中1对较大而具长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6cm或更长,宽1~3cm或更宽;叶缘和背脉有源小倒刺。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小,萼齿不明显,花冠绿色或白色,5裂,有缘毛。果肉质,小形,熟时紫黑色。花果期9~10月。

      概述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 的干燥根及根茎。别名四轮草、拉拉蔓、小活血、过山藤。      

  【分布】生于山坡岩石旁或沟边草丛中。主产安微、河北、陕西、河南、山东。以陕西、河南产量大,质量好。    

  【性状】呈圆柱形,略弯贡或扭曲状,根茎顶端有茎基残留,下部着生数条根,无明显主根。根圆柱形,略弯曲或扭曲,长15-20cm,直径1-1.5cm。表面红棕色或棕色,具纵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易剥落,露出黄红色本部。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紫红色,木部浅黄红色。无臭,味微苦,嚼之如软木,且使唾液变红。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无茎基及泥土者佳。   

  【采收】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茎苗,去净泥沙及须根,晒干。秋季采挖者质量好。

  【化学成分】根含多种羟基蒽醌衍生物,如茜草素(alizarin)、异茜草素(purpuro-xanthin)、羟基茜草素(purpurin)、伪羟基茜草素(pseudopurpurin)、茜草酸(munjistin)、茜草甙(rubia,ruberythric acid)、大黄素甲醚等,又分离得升白活性成分茜草萘酸甙Ⅰ及Ⅱ,其甙元为茜草萘酸。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瘀,通经,镇咳,祛痰。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现代医学临床研究:可以治疗出血性疾患,慢性气管炎,慢性腹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软组织损伤,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用法用量】6~9克。

  【染料作用】茜草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染料,自古有之。染料使用部位:根(含蒽酮类、紫茜素、茜素等)。

  【炮制方法】

  1.茜草(雷公炮炙论):"凡使茜草根,用铜刀于槐砧上锉,日干,勿犯铁并铅。"《简要济众方》:"生捣罗为散。"《圣济总录》:"拣净锉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筛去灰屑。生用凉血止血,活血祛瘀。

  2.茜草炭《十药神书》:"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现行,取净茜草段或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再炒至水气逸尽,取出,晾干,凉透。炒炭后寒性降低,性变收涩,止血作用增强。

  3.炒茜草《日华子》:"入药锉炒用。"现行,取净茜草段或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黄。

  4.酒制茜草 《外科启玄》:"酒洗。"《得配本草》:"酒炒行血。"现行,取净茜草片与黄酒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茜草片100kg,用黄酒25kg。

  5.饮片性状:茜草参见"药材鉴别"项。茜草炭形如茜草片或段,呈焦黑色,内部棕褐色。略具焦糊气,味苦。炒茜草形茜草,表面焦黄色。酒制茜草形如炒茜草,微具酒气。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酒制茜草密闭,茜草炭及时散热,防止复燃。

  【作用】

  茜草根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其性寒,味苦,入心、肝经,具有行血止血、通经活络、止咳祛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慢性气管炎等症。

  1、茜草治疗妇女经水不通:茜草一两.黄酒煎 空心服.(《经验广集》)

  2、茜草治吐血燥渴:用茜根、雄黑豆祛皮,炙甘草等份,研末,井水糊丸如弹子大,每次温水化服一丸。《圣济总录》

  3、茜草治疗吐血不定:茜草一两.生捣罗为散.每服二钱 水一中盏 煎至七分 放冷 食后服之.(《简要济众方》)

  4、茜草治鼻血不止:茜根、艾叶各一两,乌梅肉两钱半,研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乌梅汤送服五十丸。《本事方》

  5、茜草治疗吐血后虚热燥渴及解毒:茜草(锉)、黑豆(去皮)、甘草(炙 锉)各等分.上三味 捣罗为细末 井华水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温热水化下 不拘时服.(《圣济总录》茜草丸)

  6、黑髭乌发 茜草一斤,生地黄三斤取汁, 用水五大碗,煎茜草绞汁,将渣再煎三次,用汁同地黄汁微火煎成膏,瓶装;每日空腹温酒服半匙,一月髭发如黑漆,忌萝卜,五辛。

  7、五十岁行经 :妇人五十后,经水不止,作败血论。用茜根,又名过山姜一两,阿胶、侧柏叶、炙黄芩各五钱,生地黄一两,小儿胎发一团烧灰,分作六剂,每剂用水一盏半,煎七分,入发灰服。《唐药经验方》

  8、茜草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肿痛,兼热者尤宜,因茜草有活血法瘀之功且能凉血。治瘀血经闭,可单用,或配丹参、赤芍、当归等药同用,则可增强活血通经作用;若为血枯兼瘀之经闭,又当配制首乌、熟地黄、川芎等,以养血活血通经。

  9、茜草用于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证。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兼瘀者尤宜。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等证,轻者单用,重者可配小蓟、白茅根、山栀子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方如《十药神书》十灰散。治大肠蕴热之肠风便血,常配黄芩、地榆、槐角等药,以清肠凉血止血。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药,以凉血止崩;若气虚不摄,冲任虚损,漏下不止者,再配炙黄芪、山萸肉、乌贼骨等药,以补气摄血,收涩固脱。

  10、茜草用于风湿痹痛。茜草活血通经,故亦治风湿痹痛,若属热痹者,常配忍冬藤、络石藤、秦艾等药,以清热通络止痛;属风寒湿痹者,又当与川乌、独活、海风藤等同用,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痹。

  11、茜草治产后瘀阻腹痛,属热者,常配败酱草、红藤、赤芍等药,以清热化瘀止痛;属寒滞者,常配当归、川芎、炮姜等药,以散寒暖宫、化瘀止痛;兼气虚血亏者,常配炙黄蔑、人参、当归等药,以补虚化瘀。治跌打损伤瘀肿,常配红花、川断、骨碎补等药,以活血消肿疗伤。

  12、茜草用于疮痈,痔肿。茜草能凉血化瘀以消散疮痈,治热毒疮疡或乳痈,常配蒲公英、银花、地丁等药;治痔疮肿痛,常配大黄、虎杖、地榆等药。

  13、茜草用于黄疸。茜草凉血清瘀热而退黄,用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山栀、大黄等药,以清热凉血,利湿退黄。

  【历史记载】

  茜草为人类最早使用的红色染料之一,故茜草又名:破血草、染蛋草、红根草等。茜草所染不是红花那种鲜艳的真红,而是比较暗的土红,在印染界有专门的术语叫做Turkey red(土耳其红)。

  古文献中早有记述,《诗经》有“缟衣茹藘,聊可与娱”、“东门之墠茹藘在阪”等句。西汉毛苌传《郑风。东门之墠》云:茹藘(音虑),茅蒐(音搜)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茹藘,茅蒐,蒨(音茜)草也。(按:蒨草即茜草)

  《汉官仪》记有“染园出卮茜,供染御服”之句。《史记?货殖传》中亦有“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当时栽植茜草可享有厚利,茜草染红在周朝以前即受到相当的重视。《本草纲目》云:“陶隐居本草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时珍曰:“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廷数尺,方甚中空有劢,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可以染绛……。”清代《物理小识?卷之六》中亦有“茜草染紫”、“茜红以乌梅汤,退红以石灰水,退后茜不失铢两。”等句,《植物名实图考》一书对茜草也有许多解说。台早期志书中也屡有记载,像康熙五十六年本《诸罗县志》记曰“茜草染绛之草,一名茅搜……,土番多用此以染兽毛,兼以染藤;然秘而不传,莫知所生之处汉人鲜有识者。”《重修?山县志?卷十一》中附录《瀛壖百?》:“番妇自织布,以狗毛、苎麻为线,染以茜草,错杂成文,朱殷夺目,名达戈纹。达戈纹番以被体。汉以为衣包,颇坚致。”其后各地志书中屡见转摘本文,如《淡水厅志》、《嘉义县志》、《台湾府葛玛兰厅志》、《台湾通史》等内容,都与前文相当一致。

  六十多年前,杜燕孙氏在《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一书中,对茜草的染色有详细的解说,对色素成分也有说明“茜草根中之色素为茜素、茜紫素、赝茜紫素三种,茜素为主要者。此物含于根中成配醣体,若用硝酸沸煮之,则在根内发酵,而成素。茜素之体,存在于新鲜之茜草根中,微溶于冷水,易溶热水、酒精及醚中,溶于咸性液内呈血红色…。”古代不可能用硝酸来水解茜草配糖体,采用的是类似靛蓝的发酵水解法,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配糖体的甙键水解切断。然茜草素对棉纤维没有足够的亲和力,必须依靠铜、铝、铬等金属盐的媒染作用(古代就是采用红帆、蓝矾、白矾等天然重金属盐),在纤维和染料之间架起一座手牵手的“媒染”桥梁,以间接提高茜草素在纤维素上的亲和牢度。

  茜草可以概分为东洋茜及西洋茜两类,东洋茜又因产地不同,而有印度茜、中国茜、日本茜等名称。就染红的的效果来说,西洋茜和印度茜皆远优于中国茜。中国、台湾及日本等所产的东洋茜,染色时其红色素较薄而橙色味较强,不若西洋茜与印度茜的鲜红。茜草染色时可用新采集的生鲜茜根,也可以使用中药店所购买的干茜根。

  【植物染料价值】

  茜和蓝是出现於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早的染色植物之一。茜草的种类,主要有东洋茜、西洋茜、印度茜三种,其染出的色相并不一样。在中国使用的茜草是属於东洋茜,染出的色相是偏橙色的,红色的感觉较低。西洋茜另外也因为其叶片有六片的缘故,也被称之为六叶茜,东洋茜则是四叶,因此也被称之为四叶茜。西洋茜主要产於地中海沿岸之南欧区域和西亚区域,是属於多年生的草类植物,叶片为六片轮生,根部主要含有黄色和红色的色素。

  茜草的染色部位是在根部,根部的色彩是淡红土黄色;因其具药效,因此在中药店里仍可买到。染出色相会因其品种不同,而有不同的色相。中药店买的茜草是东洋茜,大都是四叶茜,偶而也会出现五叶或是六叶的情形,叶子的形状略成心型。繁殖是以其枝干斜插繁殖的,茎干因为是属於爬藤类,容易断裂且有倒钩,略呈四方形,大都生长於山地林边,三年即可采收其根部,根部主要含有Alizarin、Purpurin、Pseudopurpurin、Rubiadin、Purpuroxanthin 、Munjistin等色素。印度茜染出的色相略呈较沉的暗红色,西洋茜则是彩度略高的鲜红色。

  战国以前,是野生植物。《诗经》中:“茹藘在阪”、“缟衣茹藘”,前者是说它生长在山坡上,后者是说它的染色。

  中国古代的文献中,茜草在《诗经》中被称之为茹藘、《本草经》和《尔雅》称之为茅搜或蒨、《说文解字》、《山海经》称之为搜、《山海经注》称之为蒨草、《诗正义》称之为韎、《诗传》称之为韎鞈、《诗疏》称之为地血或牛蔓、《史记》称之为茜、《蜀本草》称之为染绯草、《陈藏器》称之为茜根、《土宿本草》称之为血见愁或风车草、四补草或西天王草或铁塔草或风车儿草或四岳近阳草、《救荒本草》中有土茜苗、《本草补遗》中称之为过山龙、《陶弘景》称为染绛草、《尔雅义疏》有驴繖子、《植物实名考》中称之为金线草、《松村植物名汇》称之为苗根,另外尚有地苏木、活血丹、破血草、红根藤等等。

  在茜草众多名称里,《诗经》中的「茹藘」和《山海经》的「搜」、《尔雅》的「茅搜」或「蒨」等名称算是出现的比较早的。「搜」、「茅搜」的称呼大约是和其红色的染色效果有关,红色是和血有关的色相,有血的草就像鬼一样,因此出现「搜」的字。「蒨」字则是和茜草的茜字是相通的,蒨字是由青加上人字边,青人就是形容青春美丽的人,被借用来形容草,就加上草部首,藉以区隔。因此蒨字就带有美丽的意思,用蒨字来命名的草就有美丽的草,蒨草的美丽可能不是因为其外形而得名,是以其染出的红色色相得名。至於后来的地血、染绯草、染降草等等名称都是因为其染色色相的特性而得名,或是带有地区性的命名,如牛蔓、血见草、过山龙、四补草、西天王草、铁塔草、四岳近阳草等,风车草和风车儿草大约是因为其心状叶子的形状是四片一组类似风车的造形,可推测因此而得名。可是为何后来舍弃不用,另立名称为「茜草」。

  西汉以来,开始大量人工种植,司马迁在《史记》里说,新星大地主如果种植“十亩卮茜”,其收益可与“千户侯等”。茜草是多年生攀缘草本植物,春秋两季皆能收采(以秋季采到的质量为好)。收采后晒干储藏,染色时可切成碎片,以热水煮用。茜草属于媒染染料,所含色素的主要成份为茜素和茜紫素。如直接用以染制,只能染得浅黄色的植物本色,而加入媒染剂则可染得赤、绛等多种红色调。出土文物证明,古代所用媒染剂大多是含有铝离子较多的明矾。这是因为明矾水解后产生的氢氧化铝和茜素反应,能生成色泽鲜艳、具有良好附着性的红色沉淀。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深红绢”和“长寿绣袍”的红色底色,经化验即是用茜素和媒染剂明矾多次浸染而成。

  【贮藏】置干燥处。

  【附方】

  ⒈ 治吐血燥渴。《圣济总录》:用茜根、雄黑豆祛皮,炙甘草等份,研末,井水糊丸如弹子大,每次温水化服一丸。

  2. 黑髭乌发茜草500克,生地黄1500克取汁,用水五大碗,煎茜草绞汁,将渣再煎三次,用汁同地黄汁微火煎成膏,瓶装;每日空腹温酒服半匙,一月髭发如黑漆,忌萝卜,五辛。

  3. 鼻血不止《本事方》:茜根、艾叶各50克,乌梅肉15克,研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乌梅汤送服五十丸。

  4. 五十岁行经《唐药经验方》:妇人五十后,经水不止,作败血论。用茜根,又名过山姜50克,阿胶、侧柏叶、炙黄芩各25克,生地黄50克,小儿胎发一团烧灰,分作六剂,每剂用水一盏半,煎七分,入发灰服。

  【别名】茹藘、茹卢本、茅蒐、藘茹、蒐、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芦茹、血见愁、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丹参、四方红根子、红茜根、入骨丹、红内消

  【拉丁植物名】Rubia cordifolia L.[Rubia akane Nakai]

  【功效】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考证】

  《黄帝内经》载有"四鸟贼骨-藘茹丸",这是茜草入药的最早记载。《本经》则载有"茜根",明确了药用部分为根。《别录》指出茜根"可以染绛……生乔山川谷。"《本草经集注)云:"此则今染绛茜草也。东间诸处乃有而少,不如西多。"《蜀本草》曰:"染绯草叶似枣叶,头尖下阔,茎叶俱涩,四五叶对生节间,蔓延草本上,根紫赤色。今所在有,八月采根。"《纲目》谓:"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茎中空有筋,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叶如乌药叶而糙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以上所述形态特征及可以染绛等特点,与今之茜草之原植物相符。

  【主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沟沿、田边、灌丛及林缘。

  【各家论述】

  1、论茜草功擅活血:

  1.1.李时珍:"茜草,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纲目》)

  1.2.杜文燮:"茜草,疗中多蛊毒,治跌扑损伤。吐下血如烂肝,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室女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治之皆愈。大都皆血家药也,故血滞者能行之,血死者能活之。痘家红紫干枯者,用之干活血药中甚妙。外症疮疖痈肿者,用之于排脓药中立效。其曰除乳结为痈者何?盖乳者血之所为也,用此剂以行之,则血行而痈自散矣。"(《药鉴》))

  1.3.汪绂:"茜草,色赤入血分,泻肝则血藏不瘀,补心则血用而能行,收散则用而不费;故能剂血气之平,止妄行之血而祛瘀通经,兼治痔瘘疮疡扑损。"(《医林纂要·药性》)

  1.4.苏廷瑰:"茜草,入肝与心包经,二经滞血为病宜此。方书用以疗吐血、衄血及尿血、泻血、诸热证,意主于从治而导瘀耳,非谓其性凉能止动血也。"(《药义明辨》)

  1.5.蒋溶:"茜草,惟宜血滞,缘血证滞者多也。虚劳亦因于瘀血者多,故宜治之。"(《革金裘本草述录》)

  2、论茜草行血凉血为治血热诸症之要药:

  2.1.缪希雍:"茜草,行血凉血之要药也。非苦不足以泄热,非甘不足以活血,非咸不足以入血软坚,非温少阳之气不足以通行,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甘能益血而补中,病去血和,补中可知矣。苦寒能下泄热气,故止内崩及下血。除热,故益膀胱。跤跌则瘀血,血行则踒跌自安。凉无病之血,行已伤之血,故治蛊毒。《药性论》味甘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日华子》味酸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皆取其凉血行血,苦寒泄热之功耳。"(《本草经疏》)

  2.2.张山雷:"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证。古今说解,都无异义。而《本经》主治,独以寒湿二字为冠,最为不伦,虽各本无不尽同,然病情药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传写之讹,不可望文生义,曲为附和。风痹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茜草寒凉,入血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古人论痹,本有热痹一候,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属读之,而谬谓可治寒痹、湿痹也,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清热逐瘀,缪仲淳谓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其说甚是。补中以清热,言热淫于里,则中气伤,惟去其热,清其血,则中得其补。经文最简,皆当观其会通,并非泛泛言之。

  【采收和储藏】栽后2-3年,于11月挖取根部,洗净,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选方】

  茜草,《纲目》云:“陶隐居本草言东方有而少,不如西方多,则西草为茜。”西天王草、四岳近阳草,皆为茜草之隐称也。茜,亦作蒨,《玉篇·草部》:“蒨,青葱之貌。”谓其草盛,陶弘景言此草“丰贱”,故“蒨”,当由长势茂盛得名。蒐,《说文》:“蒐,茅蒐,茹藘(一作芦),人血所生,可以染绛。”“人血所生”乃古人虚妄之说。段玉裁注:“云人血所生者,释此字所以从鬼也。从卄鬼,会意。茅蒐、茹芦皆叠韵也。”茹芦,《说文》作“茹芦”,按《说文》:“茹,饲马也。”《尔雅义疏》云:“今田家名驴馓子,驴喜啖之也。”此名因饲驴而得,字因义类,从“卄”作“茵”,因此茹藘本当为茹芦。血见愁及诸”破血”、“活血”等名皆由化瘀止血之功。其根色紫赤,可用以染绛,故有地血、染绯草、红根草诸名,过山龙、九龙根、牛蔓等,皆因攀援蔓生而命名。叶四片轮生,故有四轮草、风车草之名。《纲目》云:“数寸一节,每节五叶”(观察有误),故称五爪龙、五叶藤。因茎叶有倒刺,而有拉拉秧子、锯锯草、粘蔓草诸名。

  【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

  1.《本草经集注》:"畏鼠姑。"

  2.《本草蒙签》:"勿犯铜铁。"

  3.《本草经疏》:"病人虽见血症,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4.《本草正》:"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

  5.《本草汇言》:"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

  6.《本草从新》:"无瘀滞者忌投。"

  7.《本草求真》:"血虚发热者忌用。"

  【药方选录】

  1.治疗吐血不定:茜草50克.生捣罗为散.每服10克,水一中盏 煎至七分放冷 食后服之.(《简要济众方》)

  2.治疗吐血后虚热躁渴及解毒:茜草(锉)、黑豆(去皮)、甘草(炙锉)各等分.上三味 捣罗为细末井华水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 温热水化下不拘时服.(《圣济总录》茜草丸)

  3.治疗妇女经水不通:茜草50克.黄酒煎 空心服.(《经验广集》)

  4.治疗衄血无时:茜草根、艾叶各50克,乌梅肉(焙干)25克.上细末 炼蜜丸如梧子大.乌梅汤下三十丸.(《本事方》茜梅丸)

  5.治疗产后劳倦过度,阴道突然大出血,或手术后出血不止,色红无块,采微胀而腹不痛,脉数无力:党参18克,黄芪12克,白术9克,龙骨15克,乌贼骨30克,阿胶珠、茜草、龟板各9克,三七3克,血余炭9克。水煎,温服。(摄血固冲汤)

  6.治疗月经过多:生地黄12克,白芍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大蓟15克,小蓟15克,槐花(炒)9克,茜草9克,蒲黄(炒)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营养知识】

  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南北各地均产。春、秋两季均可采挖,去掉茎苗,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用。

  茜草根茎呈结节状,下面着生多条细长根。根圆柱形,长10至30厘米,直径0.1至0.5厘米。表面红棕色,有细皱纹及根痕,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质脆易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红色,有众多细孔(导管孔),气微,味微苦。以根条均匀,色红棕者为佳。

  【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茜草、茜草炭,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适合人群】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

  【食疗作用】

  茜草味苦,性寒,归心、肝经,入血分,能散能敛,可升可降

  具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漏,虫蛇咬伤。

  【做法指导】

  1、凡血热所致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者,可与大小蓟、白茅根、栀子、牡丹皮等配伍,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

  2.凡瘀血经闭者,可与蒲黄、赤芍、红花、当归等配伍,以增强活血通经作用

  3.凡热郁心胸,心中烦热者,可与栀子、黄连配伍,以增强清心泻火之功。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

  根含蒽醌甙茜草酸(Rubierythrinic acid)、水解生成甙元茜素(Alizarin)及葡萄糖.尚含紫色素(紫茜素,Purpurin)、伪紫色素(伪紫茜素,Pseudopurpurin)、茜草色素(Munjistin).

  【化学成分】

  1.茜草根含蒽醌衍生物:茜草素(alizarin),羟基茜草素(purpurin),异茜草素(purpuroxanthine,xanthopurpurin),1-羟基-2-甲基蒽醌(1-hydrox-2-methy1anthraquinone),1, 4二羟基-6-甲基蒽醌(1,4-dihydroxy-6-methylanthraquinone),去甲虎刺醛(nordamnacanta1),大黄素甲醚(physcion),1-羟基2-甲氧基蒽醌(1-hydroxy-2-methoxyanthraquinone),1,4二羟基 2-甲基-5-(或8)-甲氧基蒽醌[1,4-dihvdroxy-2-methyl-5(or 8)-methoxyanthraquinone〕,1,3-二甲氧基-2-梭基蒽醌(1,3-dimethoxy-2-carboxyanthraquinone),1,3-二羟基-2-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 rubiadin),1,3-二羟基-2-乙氧基甲基蒽醌(1,3-hydroxy-2-ethoxymethylanthraquinone),2-甲基-1,3,6.三羟基蒽醌(2-methyl-1,3,6-trihydroxyanthraquinone),1,4-二羟基-2-乙氧基羰基蒽醌(1,4-dihydroxy-2-carboethoxyanthraquinone),1-羟基-2-羧基-3-甲氧基蒽醌(1-hydroxy-2-carboxy-3-methoxyanthraquinone),1-羟基-2-甲基-6(或7)-甲氧基蒽醌[1-hydroxy-2-methyl-6 (or 7)-methoxyanthraquinone],1,3-二羟基-2-甲氧基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oxymethylanthraquinone),1-甲氧基-2-甲氧基甲基-3-羟基蒽醌(1-methox-2-methoxymethyl-3-hydroxyanthraquinone),4-羟基-2-羧基蒽醌(4-hydroxy-2-carbexyanthraquinone),1,4-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1,4-dihydrox-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1-羟基-2-羟甲基蒽醌(1-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3-甲酯基-1-羟基蒽醌(3-carbomethoxy-1-hydroxyan-thraquinone),1,4-二羟基-2-甲基蒽醌(1,4-dihydrox-2-methy-lanthraquinone),乌楠醌(tectoquinone)1,2-二羟基蒽醌-2-O-β-D-木糖(1→6)-β-D-葡萄糖甙[1,2-dihydroxyanthraquinone-2-O-β-D-xylosyl(1→6)-β-D-glucoside,ruberythric acid],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0-(6'-O-乙酰基)-α-鼠李糖-(1→2)-β-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0-(6'-O-acetyl)-α-rhamncoyl-(1→2)-β-glucoside],1,3,6-三羟基-甲基蒽醌-3-O-α-鼠李洛(1→2)-β-葡萄糖甙甙[1,3,6trihydrox-2-methyl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2)-β-glucoside],1,3-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3-O-木糖(1→6)-葡萄糖甙[1,3-di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3-O-xylosyl(1→6)-glucoside,lucidinprimevoroside],1-乙酰氧基-6-羟基-2-甲基蒽醌-3-O-α-鼠李糖(1→4)-α-葡萄糖甙[1-acetoxy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4)-α-glucoside],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6'-O-乙酰基)-β-D-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6'-O-aceiyl)-β-D-g1ucoside],1,3, 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3'-乙酰基)-α-鼠李糖(1→2),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3'-O-acetyl)-α-rham-nosyl(1→2)glucoside]及异茜草素-3-O-β-D-葡萄糖甙(xanthop-urpurin-3-0-β-D-glucoside)。

  2.萘醌衍生物:大叶茜草素(mollu-gin,rubimaillin),2-氨基甲酰基-3-甲氧基-1,4-萘醌(2-car-bamoyl-3-methoxy-1,4-naphthoquinone),2-氨基甲酰基-3-羟基-1,4-萘醌(2-carbamoyL-3-hydroxy-1,4-naphthoquinone),去氢-α-拉杷醌(dehydro-α-lapachone),呋喃大叶茜草素(furomol1ugin),二氢大叶茜草素(dihvdromollugin),茜草内酯(rubi1ac-tone),2'-甲氧基大叶茜草素(2'-methoxymollugin),2'-羟基大叶茜草素(2'-hydroxymollugin), 1-甲氧基-2'-羟基二氢大叶茜草素(1'-methoxy-2'-hydroxydihydromollugin),1',2'-二羟基二氢大叶茜草素(1',2'-dihydroxydihydromollugin),2-梭甲基-3-异戊烯基-2,3-环氧-1,4-萘醌(2-carboxymethyL-3-prenyl-2,3-epoxy-1,4-naphthpeuinone),钩毛茜草聚萘醌(rubioncolin)。

  3.萘氢醌衍生物:2-甲酯基-3-异戊烯基-1,4-萘氢醌-双-β-D-葡萄糖甙(2carbomeiboxy-3-prenyl-1,4-naphthohydroqunone-di-β-D-glucoside),3-甲酯基-2-(3'-羟基)-异戊基-1,4-萘氢醌-1-0-β-D-葡萄糖甙[3-carbomethoxy-2-(3'-hydroxy)-isopentyl-1,4-naphthohydroquinone1-O-β-D-glucoside]等。具抗癌作用的环己肽:RA(rubiaakane)-Ⅰ、Ⅱ、Ⅲ、Ⅳ、Ⅴ、Ⅶ、Ⅵ、Ⅷ、Ⅸ、Ⅹ、Ⅺ、Ⅻ、ⅩⅢ、ⅩⅣ、ⅩⅤ、ⅩⅥ。

  4.三萜化合物:黑果茜草萜(ru-biprasin)A、B,茜草阿波醇(rubiarbenol)D,齐墩果酸乙酸酯(oleanolic acid acetate),齐墩果醛乙酸酯(oleanolic aldehvde ac-etate);其他:6-甲氧基都桷子甙酸(6-methoxygenipeidicacid)东茛菪素(scopo1eto1,scopo1etin),脂肪酸(fattyacids),β-谷甾醇(β-siiosterol)及胡萝卜甙(daucOsterol)等。

  5.另有报道茜草尚含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0-木糖(1→2)-(6'-0-乙酰基)-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s-3-0-xylosyl(l→2)-(6'-0-acetyl)-glucoside〕,茜草萜三醇(rubiatriol),及右旋-异落叶松脂醇(iso1ariciresin-ol)。

  【药理作用】

  1. 止血作用 实验证明:该品有轻度止血作用.茜草根温浸液能缩短家兔出血和凝血时间,炒炭后作用更显著.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在试管内,茜草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紫茜素对人型结核杆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

  紫茜素、茜素对蚯蚓、蜗牛、囊尾蚴、羊的大肠寄生虫皆有毒性作用,但对鼠、兔、人等毒性很小.

  3. 止咳、祛痰作用 茜草根煎剂给小鼠灌胃,有止咳、祛痰作用.

  4. 对平滑肌的作用 对离体兔回肠,茜草根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的收缩作用.根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产妇口服亦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在小鼠离体小肠试验中,紫茜素、茜素无明显解痉作用.

  5. 其他作用 茜草制剂能治疗膀胱结石.其对由镁和胺构成的结石有一定的溶媒作用,但对膀胱结石实际上并无多大作用,机制可能是兴奋膀胱肌肉,从而帮助结石的排除.对大鼠的实验性肾或膀胱结石的形成,也有某些抑制作用.

  大剂量茜草素能降低动物血压,却不影响心脏;有某些利尿及兴奋离体肠管(张力则略有降低)的作用.

  茜素能抑制大鼠皮肤结缔组织通透性,与芦丁相似,可能有抗炎作用.

  【临床报道】

  治疗慢性气管炎。鲜茜草六钱(干三钱)、橙皮六钱,加水200毫升,煎成100毫升。日服二次,每次50毫升。或将茜草、橙皮汁浓缩压片,每片0.6克(含生药茜草、橙皮各0.5克)。日服三次,每次10~15片。皆十天为一疗程。治疗123例,一疗程后显效率为69.1%。据观察,喘息型疗效略优于单纯型;不吸烟者疗效较高;男性显效率高于女性;年龄小、病程短、病情较轻者疗效均较好。茜草的止咳作用较强,祛痰、平喘次之,并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服药后肺部干、湿性罗音及哮鸣音多数减少或消失。半年后随访1次,显效以上为36.6%,复发率为46.5%。1年后第二次随访,显效以上为33.3%,复发率为65.2%。服药期间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

  【临床运用】

  用于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证。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兼瘀者尤宜。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等证,轻者单用,重者可配小蓟、白茅根、山栀子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方如《十药神书》十灰散。

  治大肠蕴热之肠风便血,常配黄芩、地榆、槐角等药,以清肠凉血止血。

  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药,以凉血止崩;若气虚不摄,冲任虚损,漏下不止者,再配炙黄芪、山萸肉、乌贼骨等药,以补气摄血,收涩固脱。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肿痛,兼热者尤宜,因茜草有活血法瘀之功且能凉血。

  治瘀血经闭,可单用,或配丹参、赤芍、当归等药同用,则可增强活血通经作用;若为血枯兼瘀之经闭,又当配制首乌、熟地黄、川芎等,以养血活血通经。治产后瘀阻腹痛,属热者,常配败酱草、红藤、赤芍等药,以清热化瘀止痛;属寒滞者,常配当归、川芎、炮姜等药,以散寒暖宫、化瘀止痛;兼气虚血亏者,常配炙黄蔑、人参、当归等药,以补虚化瘀。

  治跌打损伤瘀肿,常配红花、川断、骨碎补等药,以活血消肿疗伤。用于风湿痹痛。茜草活血通经,故亦治风湿痹痛,若属热痹者,常配忍冬藤、络石藤、秦艾等药,以清热通络止痛;属风寒湿痹者,又当与川乌、独活、海风藤等同用,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痹。用于黄疸。茜草凉血清瘀热而退黄,用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山栀、大黄等药,以清热凉血,利湿退黄。用于疮痈,痔肿。茜草能凉血化瘀以消散疮痈,治热毒疮疡或乳痈,常配蒲公英、银花、地丁等药;治痔疮肿痛,常配大黄、虎杖、地榆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或浸酒。

  出处《中华本草》

4339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