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药材大全 网站导航

紫革耳(光革耳)

效用温里散寒药
性味

淡;性温

主治

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不舒;四肢抽搐

拉丁学名

Panus conchatus (Bull.ex Fr.) Fr.[Agaricus conchatus Bull.ex Fr.; Panus torulosus (Pers.) Fr.var.comchatus Karst.]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3g。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子实体,除去杂质,晒干。

生长环境

生于阔叶树腐木或伐桩上。夏季丛生。分布于吉林、陕西、甘肃、河南、湖南、云南、西藏等地。

识别特征

菌盖革质或半肉质,扇形、半球形或斜漏斗形,直径4-8cm,紫葡萄色、紫褐色或菱色。边缘内卷或常呈波状,表面具细绒毛或光滑,有辐射状纹理。菌肉类白色。菌褶稍稀疏,类白色、淡紫色或淡黄褐色。菌柄侧生或偏生,长1-4cm,直径0.5-2cm,表面具淡紫色或淡灰色绒毛,中实,质韧。气微,味淡。

标签:

药名

紫革耳

别名

光革耳

汉语拼音

zi ge 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Panus conchatus (Bull.ex Fr.) Fr.[Agaricus conchatus Bull.ex Fr.; Panus torulosus (Pers.) Fr.var.comchatus Karst.]

功效

追风散寒;舒筋活络

科属分类

白蘑科

拉丁文名

Fructificatio Pani Conchati

主治

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络不舒;四肢抽搐

生态环境

生于阔叶树腐木或伐桩上。夏季丛生。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子实体,除去杂质,晒干。

资源分布

分布于吉林、陕西、甘肃、河南、湖南、云南、西藏等地。

动植物形态

子实体初期肉质,后变为强韧革质。菌盖扁平,后为漏斗形,罕为贝壳形,直径5-10cm;盖面初时有细毛,很快消失,往往粗糙或有不明显环纹,初时葡萄紫色,渐变为淡黄褐色或茶褐色,老后褪色为浅土黄色。盖缘薄,粉状,后期生稀条纹。菌肉白色,韧,后变为木栓质,菌褶延生,较密至稀疏,幅窄,往往在柄上交织,淡紫色至紫红色,后变为土黄色;褶缘平坦。菌柄偏生,偶有侧生,短,长2-3cm,粗1-2.5cm,紫色,有灰色软毛,强韧,中实。囊状体圆筒形、棒状或纺锤形,无色,(36-50)μm×(8-14)μm。孢子卵状椭圆形,无色,光滑,(6-7)μm×(3-3.5)μm。

功效分类

追风散寒药;舒筋活络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菌盖革质或半肉质,扇形、半球形或斜漏斗形,直径4-8cm,紫葡萄色、紫褐色或菱色。边缘内卷或常呈波状,表面具细绒毛或光滑,有辐射状纹理。菌肉类白色。菌褶稍稀疏,类白色、淡紫色或淡黄褐色。菌柄侧生或偏生,长1-4cm,直径0.5-2cm,表面具淡紫色或淡灰色绒毛,中实,质韧。气微,味淡。

性味

淡;性温

药材基源

为白蘑科真菌贝壳状革耳的子实体。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1-3g。

出处

《中华本草》

1712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