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医药资讯 网站导航

互联网+智能手环 真的能否锁住你的健康吗?

2016-02-23 21:21:26

  可智能计步、计算体能消耗;可进行心率和心电监测;可智能监测睡眠质量、提供健康提醒监测……主打健康功能的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健康产品已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然而,细心的消费者却发现,近年来,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健康产品虽然持续火热,但产品只是款式和价格不同,功能却大同小异。在实际使用中,多数消费者均表示难以坚持,一般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因为“并不方便”或“功能缺乏实用性和吸引力”等原因而不再使用。那么,基于互联网概念的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健康产品,是否能真正成为消费者健康的信息门户呢?

  目前缺乏网络支持

  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健康产品作为探路者,其主要功能大都集中在健康管理和运动监测领域。由于硬件技术出现瓶颈,很多同质化产品集中出现,盲目追求功能“大而全”的智能手环,越来越让人感到审美疲劳,“叫好不叫座”日趋明显。“智能手环吧,算个潮品,我几个朋友买过,每天都在微信上显摆运动距离和卡路里,但新鲜度都很有限,坚持不了多久就不用了。”正在埋头鼓捣一个新智能手环的市民郭先生,对于智能手环多少有些新奇,“这个是朋友送的,不过,从功能上看,充其量也就是提供碎片化的数据记录,离实质性的健康服务还差得远着呢。最让我不喜欢的是,兼容性不足、电池续航能力差,过分依赖智能手机。也就是戴着玩吧,图个新鲜,玩几天。”

  调查发现,与郭先生存在同样想法的消费者大有人在。目前,绝大多数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健康产品,收集的还只是一些肤浅的健康数据,并没有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没有深入吸引消费者把这些数据与自己的健康和日常生活串联起来,很难有长期的使用效果。《2014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完整报告》显示,42%的智能手环用户目前已经不再使用产品。近一半用户在1个月内流失,3个月内流失的比例高达86.9%。用户黏性差、难以坚持使用成为目前可穿戴健康设备发展最大的瓶颈。“说来也可笑,智能手环也好,智能手表也好,这些可穿戴的健康产品都不能自主上网,收集到的消费者健康信息,必须通过智能手机来转发,而且,即使能够实时联网,也没有专业的团队为消费者提供实时的健康建议。”对于智能手环的实际应用,已经试用过多个品牌产品的消费者周先生认为,“互联网产品就应该体现网络的优势,能为消费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健康服务,而不是通过几个数据模型,显示似是而非的心跳、计步、血压等健康数据,这样做下去,智能手环也就是智能手机可有可无的一个配件,甚至会被智能手机收编进去,或者就干脆成为一个时尚的玩具吧。”

敢问路在何方

  市场调查发现,目前,以健康为主打概念的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健康产品,在实际功能上仍然存在缺憾,医学准确性和专业性水平较低,难以真正为消费者所信任和依靠,“酷”和“炫”等时尚元素过重。以可穿戴健康产品在慢性病管理、睡眠监测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为例,需要消费者24小时佩戴,才能保证连续性和即时性,但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

“可以这么说,这些数据如果不加分析地直接提供给消费者,只是提供缺乏个性的标准参考值,反而会给消费者增加心理负担。”对于消费者使用智能手环的实际效果,从医40多年的北京某医院退休专家吴先生不无担忧,“既然是健康产品,就必须保证在带来使用的即时性和连续性的同时,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保证这些数据能够被专业的医生所接受,而不是直接给消费者看。不客气地说,如果经常给消费者不加任何专业分析的健康数据,对健康反而不利。”

  目前,从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层面来看,智能手环等可穿戴产品瞄准的是移动医疗产业。但是,此类产品的功能极大地依赖于技术创新,尤其是传感器技术。同时,专业医疗资源的参与必不可少。

  对于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健康产品的未来,从事健康咨询软件平台开发的北京某软件公司负责人何女士认为:“功能为王,作为互联网生活的重要配件,或者称之为互联网与应用之间的加号,也许是众多手环的正确走向,但提供有效的健康服务功能至关重要,不能舍本逐末、华而不实。”

682人参与